前言 俗话说:“宁断一双手,不舍一只眼。”眼睛是人类心灵的“窗户”,更是接收外界信息的最重要通道,但它却每时每刻都在受到疾病的侵扰和威胁。近视眼、白内障、糖尿病性视网膜病、青光眼等眼科疾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近年来,在研究和对抗眼科疾病的道路上,医院都取得长足进步,医院眼科在起步较晚的情况下,短短几年时间,由弱到强,靠爱走出了一条自我创业之路。7月5日,医院眼科办公室,记者采访了眼科负责人、主任医师陆诗林。 创业时筚路蓝缕 医院医院,始建于年,是一所以诊治心脑血管、骨病、妇幼保健为特色,集医疗、科研、预防、保健于医院。年之前,眼科还没有成立,遇到病人需要眼科来会诊,只能尴尬面对,对专门来看眼科的患者,医院也只医院,眼科成为三院全体医护人员心中的痛。年,院党委书记、院长孔祥之痛下决心,医院补上这块短板。 光荣又艰巨的任务交给了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陆诗林。陆诗林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医院、青岛眼科研究所、温州医学院视光学院进修学习过,当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眼科知识。 可是,这时的他空有一身本领,因为在他面前,连一台眼科最基本的设备——裂隙灯、眼底镜都没有,人也是光杆司令一个。这时,医院党委及院长孔祥之给了他莫大的信心及支持,短短几年内,裂隙灯显微镜、眼底镜、非接触式眼压计、德国蔡司手术显微镜、德国蔡司眼底血管荧光造影仪及眼底激光等大批先进的眼科检查治疗设备摆到了陆诗林面前。 终于可以大干一场了,医院也补上了最后一块短板,全院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走出去播撒文明 软、硬件齐活了,还差最重要的一点:患者在哪里?患者来了认不认可三院眼科? 陆诗林告诉自己,医院等不来患者,必须主动走出去,靠真诚的心,把热情的服务、过硬的技术送到患者家门口。 近日,家住阳谷十五里园镇的六旬老人张某,给陆诗林送来了一面锦旗,上书“光明天使、情暖人间”。原来,在因患白内障失明多年之后,他终于再次清晰地看见了亲人的面孔,面对医院的眼科专家,张某及家人连声道谢。在患病的几年里,张老生活一直靠家人照顾,虽然早就听说手术能治好白内障,但考虑到自己经济不太宽裕等原因,医院治疗。 而陆诗林这几年,几乎每个周末都会去聊城各县的乡镇卫生院进行义诊活动,大多时候自己去,有时也带着科室同事。目的就是通过这种沉下去的方式,把三院的技术送到患者家门口,帮患者解除痛苦,让百姓了解三院。不管走到哪里,都很受当地百姓欢迎,多的时候一个上午就能接待30多位咨询者。十五里园镇的老人张某就是受益人之一。 公益情溢满四季 陆诗林带下去的不仅仅是过硬的技术,面对困难患者家庭,医院申请,尽最大可能帮助患者节省费用,甚至医院免费出车。 同事董延辉介绍,陆诗林这几年没少往下边跑。年夏天,他跑遍了高唐所有敬老院进行义诊活动,让人想像不到的是,他用的是自己的私家车,自己付油费。有人给他粗略计算了一下,近几年,陆诗林每年的下乡频次有五六十次,多的时候一个月就达八次,仅油一项,每次按50元计算,一年下来就得花掉近三千元。 他到底图什么?不少人有这样的疑问。陆诗林回答得很简单:“医院党委这么信任我,给我支持,专门开辟了一层楼的高水平手术室、投入千万元购来设备,我不能辜负他们,不能辜负这个平台。” 工作多年,陆诗林在三院眼科已经积累起丰富的临床经验,也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眼科手术人才,目前,他的团队已达十多人,其中1项科研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说起将来,陆诗林眼里充满了期待。几年来,在他的带领下,医院眼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成为管理水平先进、医疗质量优秀、服务态度出色的新型眼科,被市直机关工委授予“共产党员先锋岗”。陆诗林表示,今后,三院眼科将继续努力攻克疑难眼病,造福聊城内外各种眼病患者, 为聊城市的防盲治盲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文/聊城日报健康周刊 记者/刘继林 整理/麦子 图/杨旭光 原创声明:以上为《聊城日报健康周刊》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 刘继林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