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艺》年第三期 此文发表于《民艺》年第三期 葫芦在中国北方地区种植区域非常广泛,聊城就是我国葫芦种植的重要区域。聊城葫芦的种植和工艺的发达与自身的地理、自然和人文环境有密切关系。聊城地处黄河中下游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域,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水充沛,适合于多种生物繁衍生息。该地区除了玉米、花生、小麦、棉花、蔬菜等农作物之外,还广泛种植葫芦。葫芦这种作为可食、可用、可玩的作物,从明朝初年就在聊城方圆20里的区域被大量种植,并形成了刻葫芦的民间习俗,逐渐影响到了菏泽、石家庄等地。明清时期,聊城商业、交通和文化地位,人员的流动,以及人们的娱乐需求是葫芦雕刻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因。清末民初,聊城地区蓄养蝈蝈的风气日趋兴盛,种植、雕刻和销售葫芦逐渐成为重要副业,以葫芦为业的人逐年增加。葫芦生长特别喜爱沙土,因而聊城葫芦的种植和雕刻主要集中在城关、阎觉寺、梁水镇三乡,如陈庄、郎庄、大扬庄、赵李王、拐李王、小赵庄、王辛、王家庙、谷苏庄、李什庄、孟庄、路庄等,这些地方生长的葫芦壳质细腻松软,便于削刻。在众多的刻葫芦工匠中,郎庄的郎发敏、陈庄的陈金语、大杨庄的杨印台等雕刻的葫芦图案最为精美,刀法熟练流畅,乃葫芦工艺中的佳品,在20世纪30年代每支竟售1个银元,而且供不应求,求购者络绎不绝。年后,由于多种原因,葫芦的种植和雕刻逐渐停止。自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民的自主权逐渐扩大,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把葫芦的种植和雕刻当成副业又逐渐发展起来,而葫芦雕刻也作为重要的民间技艺和工艺制品备受各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