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2-10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聊城传统风味是鲁西风味的代表,是历代厨师利用本地物产资源,根据本地风俗习惯创造的,又曾深受南北风味的影响。聊城传统风味的特点是:席面丰盛完美,菜品装盘大气,口味浓香醇厚,以突出酱香味、醋香味、椒香味、蒜香味著称;擅长制作淡水湖鲜。

在聊城,用甜面酱调味的炖冬瓜、炖茄子肉片、炒白菜粉皮等家常的小菜,各种酱制熟食,各种传统风味名吃,如聊城呱嗒、东阿豆腐,济美酱菜,阳谷布袋鸡、孟家包、八批果子、魏氏熏鸡、范怀梦烧鸽、五更炉熏鸡、金莲烧饼、王金亭炖鸡、武大郎炊饼等等,风味独特,种类繁多,香飘满街,令人闻香止步,馋而忘归!

聊城五更炉熏鸡

明洪武年间灾荒连连、人烟稀少,为安民生,官府从山西移民迁往山东,有张姓兄弟在迁徙之列。官府规定同姓不得迁往同一地方,于是弟弟改姓刘,哥俩迁到山东阳谷。次年仲秋,弟弟五更起床煮鸡,看望十里外的兄长,见厨房有梨木,便用梨木做柴将鸡熏熟,到兄长处一吃,别有一番风味。这一做法流传下来,逐渐变成聊城名吃。聊城各饭店有售,20元左右。

小屯糖藕

高唐旧俗,每年腊月二十三日灶王升天时家家买糖藕,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不说人间坏事。高唐县制作糖藕的地方不少,唯有清平镇小屯制作的糖藕属上乘。其历史已有数百年。小屯糖藕酥、脆、香、甜,营养丰富、容易消化,聊城市内各大小饭店均可品尝。

临清烧麦

临清传统名吃。为介于包子和饺子两者之间,经特殊方法蒸制而成的包馅面食。临清烧麦以王家烧麦为最佳,已有多年的历史。为临清面食行业的四大名吃(窦家蒸包、徐家煎包、王家烧麦、武德魁肉饼)之一。其制作方法:烫面,轧成荷叶面皮,然后包蒸而成。形如石榴,皮薄柔软,隔皮见馅,馅香鲜嫩,不腥、不膻、不腻。

阳谷布袋鸡

阳谷传统名吃。阳谷城内北街张家世代相传。做法独特,整鸡脱骨,将五脏抽去,腹内装入海参、鱿鱼、海米、竹笋、香菇、火腿,脖颈装入水氽丸子,鸡蛋煮熟剥皮放于腹后,加料物蒸煮,清蒸后汤白如奶,称奶汤布袋鸡;过油蒸汤呈红色,称红扒布袋鸡。成品菜“折翅弯脖如打恋(如鸡打恋窝),无骨完整背丰满,吃时用筷轻一按,当众即可下鸡蛋”,故又名“鸾凤下蛋”。被聊城市消费者协会定为“鲁西名吃”。

聊城呱嗒

聊城传统名吃。创制于清代,迄今已有多年历史,已被收入《中国名吃谱》一书。是—种煎烙的馅类小食品,尤以沙镇呱嗒最为有名。馅料有肉类馅、鸡蛋馅、肉蛋混合馅(又名“风搅雪”)等多种。在制作时,先用烫面和呆面,随季节变化按不同比例调制,卷以配好的馅料,两端捏实,轧成矩形,后放入油锅煎制而成。食之香酥,味道适口,加之有馅有面,备受群众欢迎。在城镇闹市、乡间集日,常年有设摊者供应。

济美酱菜

临清传统名吃。济美酱园创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与北京的“六必居”、保定的“槐茂”、济宁的“玉堂”齐名,一起称为江北四大酱园。“进京腐乳”是其传统产品之一。清道光年间,深得朝廷赏识,因此而得名。甜酱瓜是济美酱园的又一传统产品。年即出口日本,年在南京国货博览会上获奖。

托板豆腐

临清传统名吃,因卖主总是切好放在一块特制的长方形木板上出售,故称“托板豆腐”。在临清每天从早到晚都能看到手推车、自行车或是肩挑的小担上,放着一大块用白布包着的颤悠悠、水汪汪、热乎乎的水豆腐,男女老少争相购买。其特点是白嫩、细腻、香甜,营养丰富,便于人体消化吸收,是方便可口的快餐。

魏氏熏鸡

传统名吃。被老舍先生誉为“聊城铁公鸡”,迄今已有多年的历史。远香斋魏氏熏鸡由聊城魏兆松始创于清嘉庆十五年(),驰名于道光二十年()前后。因当年运河水陆交通便利,得以畅销省内外。制作时,选用外形丰满、肉多肥嫩、体重1至1.5公斤的当年生无病活鸡,先加工成扒鸡,再向腹内装入丁香、八角、桂皮、茴香等药料,放在锯末(木屑)烟头上熏制。经熏制的扒鸡色泽栗红,水分少,皮缩裂,肉外露,无弹性,药香浓,肉嫩骨酥,原汁原味,肉质梗韧,香而不腻,嚼后有余香,四季皆宜食。吃时泡洗蒸透,顺丝撕食。可存1年左右不变质。堪称上等美肴和馈赠佳品。

荸荠丸子

荸荠丸子以鲜荸荠为主要原料,配以糖、精肉及其它佐料团成丸子状,入油锅炸熟后,勾芡制做而成,是莘县的传统名菜,具有色泽光亮、外形美观、蜜甜味浓等特点。该食品创制于清代,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解放前,县城内头号饭馆“瑞生楼”名师孙振生制作最佳。年曾进京表演,获得好评。其徒弟潘心德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改其调味,点缀以绿花,为这一名吃增添了新的风采。因制作工艺复杂,目前制作较少。

尹家阁“下凡肉”

从临清城沿着古运河向东南约10公里的地方,有个尹家阁村,村里有近百年历史的“聚隆号肉铺”,四代人经营者猪尿泡肉和下水肉,人称“下凡肉”。因其风味独特,物美价廉,在当地颇有名气。

武德魁肉饼

武德魁肉饼以优质、价廉、方便实惠而誉满全城,生糜四乡。治饼口诀:肉不加菜,三天不坏;肉要保鲜,用时现加盐;肉片切成丁,不化油腻轻;葱花扮香油,更显香味稠;要向饼酥皮不焦,猪板油多为上招。

徐家煎包

临清徐家包,是堂邑县小薛村人徐学敏于清嘉庆年间创制的,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徐家煎包的第七代传人徐振环仍和他人联合经营者包子生意,本地人招待外客,吃一顿徐家宝子是不可少的。因此,徐家包的买卖非常兴隆。

窦家蒸包

原名“揪头包”。创于清同治五年,由窦延栋在临清“元兴楼”始建包子铺,传至窦玉田已是第三代,其制作工艺不断改进和完善。现在的窦家包由10种原料精心调配制作,面软皮薄。

临清汤

临清的汤味道鲜美、清口、久喝而不腻。别说临清人喜欢喝汤,外地人能在这里尝一尝,也会不由点头伸指的说“好!临清的汤是好!”有句口头禅叫“来到临清不喝汤,等于白来走一趟”临清汤著名的有:鱿鱼汤、干贝汤、海米汤、银耳汤、木耳汤、口蘑汤、紫菜汤、鸡腰汤、肉丝汤、鸡子汤、对鱼汤、西红柿鸡子汤、海参汤。

老豆腐

高唐名吃,又称豆腐脑。制作精细,配料独特,别具风味。其特点是:豆腐洁白明亮、嫩而不松,卤清而不淡,油香而不腻;食之香气扑鼻,有肉味而不腥,有辣味而不呛。老豆腐用精选的上等黄豆制作。将黄豆去皮碾碎,放入经阳光照晒的储存水(净化的黄河水最好)中浸泡,待碾碎的黄豆涨足后,用石磨磨成浆。经煞沫、过包(滤渣)后,入锅熬成豆汁,退温后装入桶或缸内,点入石膏,封口20分钟即成豆腐,加入卤和油等配料即可食用。爱吃辣者可放入油炸的红辣椒。

老王寨驴肉

高唐传统名吃。高唐驴肉远近闻名,高唐尹集乡老王寨驴肉更佳,其驴肉加工已有多年的历史。因当地人俗称驴为鬼,故称驴肉为“鬼子肉”。清末时曾出口日本和东南亚国家,也曾作为贡品晋献朝廷。老王寨“鬼子肉”加工方法独特,药料齐全,工艺精湛。其产品呈酱紫色,清香鲜美,香而不腻,烂而不散,具有活血降压、滋补益身之作用。驴鞭称作“金钱肉”,更具补肾壮阳之功效。当地人招待客人时有“无驴肉不成宴”之说。

酥枣

酥枣是聊城传统名吃,由一位浙江潘姓老艺人创制于清代,迄今已有余年的历史。酥枣系采用聊城特产圆铃大枣为原料,经过浸泡、冲洗、晾晒、透核、烘干等工艺精制而成。食之香酥甘甜,口味独特,早在清代就畅销大江南北。该枣富含大量的蛋白质、脂肪和糖分,还含有钙、磷、铁等人体必需物质,维生素C的含量比梨高出几十倍,维生素B含量居百果之冠。具养血补肝、补中益气、滋阴暖胃之功效。经常食用,对脾胃虚弱、气血不足、高血压等均有显著疗效。酥枣创始人的四世孙潘世江,严格按祖传工艺,采用先进的设备制作酥枣,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产品可保存半年,远销济南、青岛、北京、天津等地。

武大郎烧饼

鲁西名吃。始源于北宋景佑年间。始称“炊饼”,后改称“武大郎烧饼”。因在《水浒传》《金瓶梅》两部古典名著中均有描述而名扬四海。武大郎烧饼金黄酥香,造型美观,诱人食欲。多年来,经过历代厨师们的不断创新与改进,使之成为做工精细,香脆可口,便于携带,馈赠亲友之佳品。

孟家包

聊城传统名吃。又名灌汤包,为祖传手艺。由聊城孟继海于清光绪二十六年(0)创制。以面粉、带骨生猪肉为主料,小磨香油、葱、生姜、大料面、酱油、甜酱、冻子等为调料。分为制馅、煮冻、和面、成型等四步操作。熟后表面光滑柔软,不渗汤,皮薄馅鲜,汁多味香。汤汁入口,醇香四溢,香而不腻。到聊旅客多慕名上门品尝。

罗汉饼

高唐传统名吃。属糕点类,形似月饼,无馅。因其层层叠叠,借叠罗汉之意而得名。清代为贡饼。特点是绵软酥松,层次清晰,食之酥脆香甜,油而不腻。配料考究严格,工艺复杂精细,具有浓郁的传统特色。制作所用主料为面粉、猪板油、香油或花生油、绵白糖,配料有香精、枣泥、山楂泥、玫瑰酱等。制作时,先用面粉与植物油和成皮面,再用面粉、猪板油、白糖及配料和成酥面。然后,皮面包酥面,用面轴迭轧数层,卷起后按需分块,再将每块轧成圆形,直径约7厘米,厚约1.5厘米,入炉烘烤待呈蛋黄色出炉即成。

八批果子

聊城传统名吃。八批果子是一种油炸的小食品,因炸制成的果子分成八条,两端相连,为椭圆型,故名“八批果子”。八批果子在制作时,面为配以矾、碱、盐的混合面团,炸制时用油量较大。经热油烹炸的面团各批都因气泡而膨胀,颜色金黄,其酥脆程度,落地碎不可拾。八批果子是聊城居民早餐的主要食品之一。且可久放,是美味早点食品。

燕店烧鸽

“烧鸽”是我国鲁西名吃,产于鲁西莘县燕店烧鸽肉食品加工厂本厂以制作独特,绝密本料严格按照传统工艺。选用肥嫩优质的本地无公害无添加剂家鸽经烧煮高温杀菌精制而成。产品永保质量回味悠长是旅游、休闲、宴请宾客、馈赠亲朋之首选产品有肉类之冠之美称经国际评委品尝后荣获“世界蓝天杯”奖。

运河什香面

什香面,是临清的名吃。什香面由金瓶梅宴中的温面和本地民间小吃捞面综合改进、演变创新而来。什香面,顾名思义,要先有面条,是普通的面条,一般是机械轧制而成。奢侈点的是自家擀的手擀面,和面的时候要加鸡蛋、盐,这样擀出的面条才够筋道。特别是用石磨面加工成的面条口味最佳。十香面烹饪制作工艺流程讲究,菜码品种多,名为十样菜,其实,菜料达十八样以上,且随季节变换蔬菜。做十香面是很见厨师功夫的,要做好十几样菜,不亚于置办一桌子酒席。因为要求的刀工要好,丝、丁、沫,都是些精细活,粗枝大叶也可以,但必然少了十香的神韵。主要炒菜有:炒茄丝、炒西胡丝、炒绿豆芽、炒韭菜、炒蒜薹末、炒菜豆角末、煎鸡蛋花;随炒菜上的小菜有:鲜黄瓜丝、酱瓜末、胡萝卜末、咸疙瘩末、韭菜花末;佐以小碗调味料:本地香醋、芝麻雪上盐、芝麻酱、蒜泥;还有两个卤,即西红柿鸡蛋卤、肉卤(牛肉卤或猪肉卤)。吃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面条滑嫩,爽口。吃这种面由于蔬菜种类多,维生素含量较高、较全,很受广大食客的青睐,甚至吸引来了北京、省城及港澳台各界名流人士。近年,随着十香面名声的扩大,有很多省内外的厨师来临清学习它的制作厨艺。

蒸碗

在鲁西、鲁西北的婚丧嫁娶大宴中,蒸碗是必不可少的。将挂面糊炸制好的肉块、排骨、鸡块、鱼块或用油炸熟的肉丸子,盛在一只只挂着黑釉子的小碗中,加葱、姜末及花椒面,上蒸锅蒸至极烂,骨肉脱离,取出来反扣在大碗里或者汤盘中,浇上用醋、酱油、骨头汤对制的沸汤,淋上几滴香油,撒上香菜末,吃起来,软烂脱骨,味入肌里,咸酸扑鼻,齿颊留香,令人久久难忘。

黄米切糕

黄米切糕用黄米、红枣、红小豆制成。黄米每天都是用石碾、石磨现碾现磨,特别新鲜。切糕吃法也特别,用秫秸棍叉开拿着吃,别提多么可口。老辈人都知道,临清切糕王,曾在北京专卖切糕。

徐家豆沫

豆沫也叫甜沫,是用泡好的小米上水磨推磨而成,很多地方都会做。临清的徐家豆沫是以小米为原料,制作讲究,实实在在,每15斤小米添加白胡椒4两,花椒4两,小茴香3两,可谓货真价实。所谓货真价实,即货好但价格也贵,虽然贵但喝的人很多。徐家祖孙六代都以做豆沫为生,大约有一百二、三十年的历史。

赞赏

长按







































白殿疯方法
钙泊三醇软膏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