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最有山东特色的民间文学莫过于山东快书。这是起源于山东省地方的地方性特色文学。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它最早流行在中国北部地区,如山东、河北、天津、北京等地,直到解放后逐渐发展到全国各地,演唱者们拿着快板儿,按照一定的节奏击打,故而又叫做山东竹板快书。 山东省的山东快书艺术者层出不穷,出现了高元钧、杨立德这等山东快书名家,之后便为了推动山东快书在全国的知名度。于是国务院在年将山东快书,批准列入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山东快书主要发源于聊城市临清市、济宁市兖州市一带,已经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关于山东快书的起源是如何开始的的?其实在历史上有着多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便是在明朝时期山东临清市是山东快书的发源地,刘茂基参加科举考试,屡考不中,最终只得落魄乡间,刘茂基根据当时传说的中《水浒传》的故事改编成山东方言类型的故事。逐渐的在街头演唱,由于他的表演方式十分新颖,而且接地气。虽然没有什么像样的服装和乐器,但是他披着一件大褂子,手里拿着几个瓦片儿。随着他的瓦片不断的震动,发出的声音与他说的故事完美的融合在一块,也引来了大部分人的围观。于是他的《武松传》也逐渐成为了山东快书最根本的节目之一。 第二种说法便是在清朝时期流传出来的,赵大诡在山东济宁无处安身,只得落魄街头。穷苦之极之时,便只好卖弄自己的压箱底的说唱艺术,又加之他会编词,于是他便把武松和潘金莲的故事编成顺口溜,逐渐的融合京东大鼓和山东大鼓的韵律。逐渐的将故事改编成了现在的山东快书,他用当时的梨片作为伴奏乐器,之后演变成了我现在山东快书中最主要的鸳鸯板儿。 第三种则是发源于山东中部一带农村的说唱形式而演变成的山东快书,据现存的山东快书老艺人所讲:清朝时期,一群落榜的山东学子因为下雨把他们阻碍了山东临清一带,他们为了发泄心中当时的权贵做官而自己而考不上举人的愤怒,便开始在民间流传梁山好汉替天行道的故事。他们中有几人十分有天赋,于是便将武松传发扬光大,从此山东快书便从山东流传出来,逐渐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捧,甚至传播到了中国北部一些地区。 山东快书到底是怎么来的?现在仍然还有争议,但是基本都在认同是在临清和济宁一带传出来的。江北水城,运河古都——山东聊城,更是有着贯穿南北的古运河。正是由于这条运河上的码头有着十分多人流,南来北往的各种行人都云集在此,所以山东快书逐渐会集天下各地的人,所以山东快书结合了不同的文化从此在这里发扬光大。 在我们建国之前,山东快书仅仅在农村、乡间中流行。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的走出了乡村,开始到大城市中发展。在山东鲁西南地区等许多城市中仍然保留着山东快书的一些痕迹,像济南、淄博这一类大城市便不必说了,就连现在地处偏僻的菏泽、枣庄都有着许多山东快书的痕迹,特别是菏泽地区。现在山东快书逐渐的自成一派,且前来学习山东快书的艺人也实力雄厚。逐渐的将山东快书发扬光大。从此山东快书文化传遍全国大江南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