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26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哪里的人“晒耶耶儿”?

哪里的人找“老号”?

哪里的人爱“拾黑儿”

聊城人,这些方言你还能听懂吗?

记者赵迪

  不久前,由大美聊城发起的一份聊城方言测试测出了聊城方言流失的尴尬,同时也唤起无数人心底的乡音乡情。有些方言,像沉寂在心底的老朋友,再“见面”会会心一笑。有一些却随着语言环境的流失永久地沉睡在记忆长河中。你可曾想过,聊城方言来源于何方?在南北距离不过公里的聊城土地上,各县(市、区)方言为何已有不少差异?近日,记者采访了我市文化专家,试图追溯聊城方言的文化密码。

方言起源:水土、风俗、移民融汇出独具特色的聊城方言

  据介绍,聊城位于华东、华北、华中三大行政区交界处,代表农业文明的黄河和代表中国商业文明的京杭大运河在此交汇,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聊城方言属于北方方言的冀鲁官话中石济片聊泰小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既有着北方话的共性,又有着自己的鲜明特色。

  奇妙的是,在南北距离不过公里的聊城土地上,各县市区的方言在语调、词汇上也存着差异。“中国人南腔北调,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语言和一个地方的地域、水土、生活习惯和风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化专家陈昆麟说。

  陈昆麟介绍,在历史上,方言的形成和移民也有很大关系,明代时50%的聊城人口是从山西迁徙过来,20%来自胶东。古代的战争、经商、为官都会把新的语言成分带到当地,和当地的土语相互融合,形成当地特色的方言。

  在对各地方言的考察中,陈昆麟发现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有时,两个距离很远的县方言却出奇的相似。“像高唐县一部分人说话的语音,和德州市宁津县语音有很多相仿之处,比如两地都说‘干嘛’,但两个县之间的禹城就不一样,禹城人说‘揍啥’。在地里位置上,高唐和禹城比较近,但跟宁津比较远。”陈昆麟分析,这和两地的人大多是从胶东迁徙过来有很大关系。

  像聊城境内的茌平、高唐和德州夏津、平原方言比较像,但和聊城以南的莘县阳谷就不一样,这和人口迁徙不无关系。”

  至于水土和风俗如何影响到方言,陈昆麟解释,他们对方言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就像陕北民歌、草原民歌和藏族民歌带给听众的感受,陕北民歌高亢,草原民歌辽阔,藏族民歌音调很高。

方言魅力:你是聊城哪里人?听调就能听出来

  聊城姑娘小陈大学就读于济南一所高校,班里的同学来自山东各市,4年的交流让小陈练就了一个本领:无论你是山东省内哪个市的,只要一开口讲家乡话,她就能猜出你是哪里人,有时还能跟着说上两句。其实,小陈只是掌握了各市方言的声调特色。

  同样的规律在聊城各县市的方言中也能找到。

  倘若掌握了这些声调特色,从一个聊城人的发音中便能听出他是阳谷人还是莘县人,抑或临清人、东昌府人。如东昌府区和开发区居民说话音浊,轻声少,降调多,极有抑扬,但并不婉转。加上缺少zh、ch、sh韵母,所以,有人戏说,聊城人说起话来呲啦呲啦的。高唐人不会发r音,因此他们把“吃肉”读成“吃漏”,把“光荣”说成“光龙”。临清人在说人称名词时,把普通话读音中的上声字在轻声字前时读为阴平,而且还要重读,拖腔。如“奶奶”,临清人读nāinai,姥爷读为lāoye,姐姐读为jiējie。莘县则把阴平的字大都读成上声,如把“莘县”读为“shěnxian”。冠县方言中把普通话去声和阳平声的字大多读为上声,只是调值有所不同,如“做啥”读作“zuǒshǎ”。阳谷则把阴平读为阳平、把去声读为上声,把部分以“子”为词缀的名词中的“子”重读,调型为阴平。如“麦子”读“měizī”、“袜子”读“wǎzī”。

  除语调外,聊城各个县市区的方言都有各自的特色词汇,比如高唐话“晒耶耶儿”是指晒太阳,临清话中的“慢儿”“老号”是指蜻蜓,莘县话中的“拾黑儿”指的是金蝉。当听到这些独具特色的称呼,也便能猜出他是聊城哪里人。

  不得不承认,方言带给我们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是其他语言无法比拟的。不过,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地方方言有着逐渐萎缩,甚至消失的危险。如何留住乡音,通过什么途径听到地道的聊城方言?在我们发出这一系列疑问时,一项项致力于保留聊城方言的工作正无声无息地进行着。

还对方言测试有印象吗?

点击下面的“阅读原文”,再来考一考吧!

为啥被网友成为史上最难方言测试?

嘿嘿,一考便知!

这是聊晚买房邦为您推送的资讯您若喜欢,请长按下面的







































北京中科医院是骗子
十月中科白癜风专家会诊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