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婚嫁、丧葬、祝寿等人生礼仪风俗在聊城影响颇深。生育方面有得喜、添喜、报喜、坐月子、吃面、过百日等;婚嫁方面有议婚、订婚、选日子、送嫁妆、娶亲、拜堂、回门等;丧葬方面有冥婚、初丧、入殓、吊孝、出殡、下葬、烧七等;寿诞方面有过生日、祝寿等。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新的、近乎西方的人生礼仪制度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旧的或带有某些迷信色彩的习俗正悄然消失。 丧葬古称凶礼。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囿于灵魂不死的观念,总希望已亡故的亲属在另外一个世界得到幸福和安宁。所以一般家庭都特别重视为死者治丧、送葬,力图以此安慰亡灵,并表达对其哀悼怀念之情。旧时聊城境内汉民多采用木棺土葬,尤以柏木棺、杨木寿为最荣耀。礼仪极其繁琐铺张,而且封建迷信色彩浓重。尤其是对正常死亡的老人,俗称“发喜丧”,漆棺厚敛,鼓吹发丧,选地安葬,以示儿女恪尽孝道,甚至有因此破家者。实行火葬以后,因旧习根深蒂固,不少人家仍将骨灰土葬,治丧礼俗则新旧参半。儿女侄孙均戴孝,儿子百日不理发,儿女服孝期3年,侄孙辈1年,房门帖白条,3年内不帖春联。一般要经过守灵、报丧、入殓、殡葬、圆坟、祭祀等主要程序。 长辈一般到迟暮之年,晚辈多为其做寿衣、打棺材、修墓穴准备后事。富裕人家的寿衣、棺材用料考究,贫寒之家则难以讲究,极贫者仅用芦席或草苫一卷土埋了事。 装老衣 也称“寿衣”。此类衣服全为棉质,普遍要求三新(即新表、新里、新棉花)。男寿衣一般为蓝色,忌穿黑色。据说谁要穿了黑色装老衣,下世就要变成驴。女性寿衣为红棉袄、蓝棉裤,也可全身红。寿衣一般是儿女们根据自己父母的年龄和身体状况缝制。旧时,一般人年过50岁就开始准备寿衣布料,年过70就预备做寿衣,凡70岁以前亡故的,寿衣大都是临时赶做。做寿衣有很多忌讳,一是儿女们在为老人做寿衣时不能啼哭流泪,据说泪水滴在寿衣上,死者穿去会经常想念儿女,心情会不安宁;二是缝寿衣用的线,最后不能系疙瘩,据说要是系了疙瘩,死者在另一世界就要与其他人结怨仇。殡葬改革后,大多到寿衣店里选购,很少自己再做寿衣。此习俗在聊城及周边地区的农村仍较盛行。 殓衣、含殓 死者将气绝时,家人急速给死者穿寿衣。男用棉袍马褂,头帽足靴;女用手帕、大袄、裙子。寿衣全用布条系上,取“带子”即后继有人之意。殓衣后,移尸于堂前灵床之上仰卧,口中放铜钱或玉石l枚,称“含殓”。同时,请人帮助治丧。先请“总理”1名,统管丧事,并由“总理”指定“内、外柜”各1人,分别负责内务和接待礼仪,然后由“总理”差人给亲友送讣贴报丧,搭设灵棚,开启墓池。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