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3938268292971796&wfr=spider&for=pc 刘望海在韩集 刘望海,人名。据传明初徙居于斯,立村,故又是村名。 今刘望海村属韩集镇,韩集是在年与广平一起划归东昌府区治,且由乡改镇。这两个乡镇原属聊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治下,再早些,属茌平县管辖,是茌平县地偏西南临东阿近聊城的区域,其风土人情与茌平东部(官道影响下的茌平)和茌平西部(古博平,运河影响下茌平)有不小差异。这种归属的频变固然是某时期行政的力量,但当我们亲近并尝试研究它时,洞察和阐释的视觉是风物长宜,从人文历史的长程考量,其习俗和文化归因似乎更有意思、有意义。十年前,我被邀走访茌平县域文化资源,陪同我的一位副县长原来在韩集乡做过党委书记。一天,我们从韩集迟桥村孟尝君遗址归途中,他向我详细描述了此地的风土人情和轶闻掌故。他又是个文化人,阅历丰富,善于思考,每语出,颇能切中要点。英雄风骨、革命老区、守正传统……最后,他以老百姓循时节自觉种白菜的例子总结当地人的生产组织方式和朴素的价值观。韩集、广平两地,东西延扩是东阿县和东昌府区的部分区域,种植大白菜一直是这一带的老传统。历史上,此地白菜曾贵为贡品,清末《逛东昌》秧歌调里就有“九州洼白菜汤如奶”的说法。说白了,就是此地水好,土好,所以出品好,老百姓实诚,大自然对我好,我自然要对得起它的厚馈,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所以才有此地白菜的自觉种植和副县长的感喟。年腊月的一天,我走进刘望海村一对八十多岁老人的家。老屋,小院,看到院子里菜板上剁碎的白菜帮、走地的鸽子、圈起的母鸡、堂屋里老大娘包好待煮的白菜素水饺,我又加深了对朋友说法和这片土地的理解。韩集镇政府驻地韩集村,乡镇因村而名,在我们这一带是很常见的一种命名范式。 据说明初人口大迁移中,山东登州府的韩敬先最早从蓬莱县的韩家沟迁来此地立村。韩氏先祖采取风水学上的“称土法”(取地基土一块,周削为一寸正方,称量其重,九两以上者为吉,五至七两者为中,三四两者为凶,即以土的重量推断土壤的密实度和地基的承载力,以判断立居处的地气和土质的吉祥。)选址建宅院,自此,韩氏家族人丁兴旺,立居处渐成集市,遂得名韩家集,简称韩集。再后来,韩集村分成东西韩集两个村子。韩集的这方沃土上,除了明初移民潮中从青州府、登州府、莱州府迁来的几户外,其余几十个村子全部来自山西洪桐县,这和聊城地区其他地方的情况一样。黄河以北反复冲涤淤积的平原,古漯河故道肆意流泛的沙丘和因之种植的防护林,韩集因势形成了“东菜西林”的农副产业模式和因地衍生的苇编手工业。东衔阿地的则是沃野,水土俱佳,冬小麦质优,很早就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了。前溯,元明之前,这块土地更是人杰地灵。韩集仇陶村东北与乐平镇教场铺交界处的金牛山是古代茌山所在地,所谓“茌平”即“茌山之平陆”。教场铺据说是因为齐国孟尝君于茌山操练兵马而得名,孟尝君是战国四君子之一,仁义著称,贤达诸侯。教场铺龙山文化遗址后被考证为等级和规格俱高的龙山文化中晚期中心性城址,这也是我们聊城系龙山文化重地的重要背书之一。茌平历史上的第一座县城也在韩集,城址就在今天的高垣墙村。高垣墙古称碻磝城,《述征记》曰:碻磝,津名也。自黄河泛舟而渡者皆为津也,可见,碻磝城是黄河岸边的城池,这是秦置县以来选定的城址,汉代继续沿用,北魏曾置济州城。还原历史,当时的碻磝城与洛阳、虎牢城(今荥阳县汜水镇)、滑台城(今河南滑县)并列为黄河南岸四重镇,几百年来都是南北势力兵家必争之地,南朝宋(刘氏)和北朝魏(拓跋氏)之间的争战几次在此拉锯定格局。北魏始设的济州下辖五郡十九县,是当时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治所从碻磝城始,后在巨野和任城间不断迁移,最后落定济宁府。黄河及其重要支流济水对于岸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巨大,过去由于生产力低下,黄河大决,导致城市飘逸无定所是很自然的事情,这从济州九百年的历史变迁中可见一斑。也是在南北朝时期刘宋与北魏拓跋氏的连年争战中,涌现出过一位伟大的将军檀道济。这位“少孤”,靠着自己的勇谋征讨四方,后被委任为顾命大臣,重托江山社稷。白手起家的檀将军曾在军营“唱筹量沙”,“檀公策”智退敌军据说就是在碻磝城。宋文帝“自毁长城”,冤杀檀道济将军后的年,那已是玄宗的唐朝。当年天才入仕官八品太乐丞的著名诗人王维因伶人舞黄狮子受累,贬为济州司仓参军,来到今天的韩集。四年多的时间里,风华正茂的青年王维心情落寞,以碻磝城为中心,足迹齐、鲁、冀等地,访僧问道,拜会隐者、庄叟、名士、炼丹师等打发时光,在本地留下十几篇才妙诗文,他还曾代济州百姓为济州刺史裴耀卿离任写就功德碑《裴仆射济州遗爱碑》。元末明初的连年战争,山东西部(包括聊城、德州、菏泽)曾是十几年的主战场。明洪武和平时期家国重建,各路移民齐聚这片热土,风云际会大运河(会通河),聊城由此迎来明清几百年的盛世繁荣。先祖怀揣着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在这片黄河反复冲涤的土地上辛勤农作,耕读传家,同样,他们也誓死保卫自己的家乡。抗日战争时期,韩集是茌南抗日根据地的核心,大白、迟桥等村是茌平军民坚强的战斗堡垒,他们上下同心,威武不屈,以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曲韩集风骨。运东地委革命纪念馆(来自网络)不惧环境苦劣,向天地求生存;不怕外侵狰狞,悍死守卫家乡。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这种矢守初心、坚韧不拔的内在精神,必定外化为一种果敢、一种迅疾的行为,攻难克坚,勇往直前。 一个人的刘望海 刘望海是一个人,明洪武年间从青州府益都县瓦灰庄迁徙此地垦荒安居立村。 王向涛是一个人,聊城市委办公室派驻刘望海村扶持乡村振兴的挂职第一书记。作为一个人,王向涛与刘望海中间相隔了遥遥六百多年,但我觉得他们的心意和所做所为,于刘望海村的未来却是相通的一致的——心向美好,奋励竞先。年1月,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的田纪云曾写下这么一句话,“韩集人民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做出的贡献将永载史册!”韩集人固然值得骄傲,但这块革命老区的铮铮红土在和平时期却成了山东省的省定贫困村,传统劳作依然,薄产寡收没出路。刘望海几百年固化的农业种植模式在中国市场经济大潮中变得不合时宜,这也是中国广大农村普遍面临的难题。如何破解?不是没人想过,也不是没人试过,更不是没有成功的做法,但有的想没有实施,有的做没有坚持,有的行动策略不对,别人的成功不可能被简单地复制。从聊城市区出发,沿聊牛路的省道或县道,转教韩路,到刘望海,二十多公里,不远不近。我第二次去刘望海时发现还有一路公交车连着聊城和韩集,从香江市场出发,终点是韩集的仇陶村,正好从村后经过,刘望海的交通倒是方便。王向涛从市委开车初去刘望海,沿途的路况、建筑,甚至一路可远望近观的花草庄稼都和他的人生建立了联系,从此,刘望海就种到了王向涛的心里了。 白天,他围着村子转,沿着田埂走,与村民拉家常。夜里,辗转反侧,写写画画,想的全是刘望海。破题,没那么简单。不知浸泡了现状和问题的多少个日夜后,终于,由破及立。王向涛在走访中发现,村民多年来广泛种植的“济南17”小麦,品种优质高筋,是个很好的发想和实操题材。这里是黄河冲积平原,土质肥沃,水源也足,过冬的小麦品质非常好。从小麦入手,加工面粉、馒头、面条,甚至附加值更高的衍生品,这样,一产升级二产,村里就有了产业了,乡村振兴最关键的产业轴和造血池就有了着落。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让农民为主体开工厂并不容易成功,不单单是钱的问题,技术、市场、营销、管理环环要命。办企业首要的是顶层设计。创始者和管理者对企业的使命和愿景要有长远正大的思考,对企业的整体机制安排要符合市场经济和现代组织的要求。可以说,这种思考和安排直接决定了企业能走多远。王向涛按照国家乡村振兴的政策意见,参照国内地方成功的运作经验,协商设计了以地方政府投资入股、能人经营管理收益、村民集体参与的刘望海集体经济模式。品牌也很重要,王向涛思虑良久,既然村办,集体办,干脆商标就用刘望海,刘望海本身也是先祖名讳,转商用,也便于讲品牌故事。客观地讲,这是一个不错的名字,无论是从发音、识记,还是联想、认知,极具品牌操作空间。刘望海石磨面粉厂在村后公路边上建起来了。王向涛找来了去济南经商头脑灵活的村民刘兆南出任总经理,来经营管理。石磨转动起来,少量村民获得了就业机会,开始挣工资了。王向涛有营销思维,他和村干部在厂建设开工之前就远走北京、郑州、济南等地,签约了一批不小的订单和供货协议,解决了大部分产能,这样,生产得以连续开工。他又和聊城市电视台在此挂职的赵卫总监开起了直播,积攒粉丝流量,加大客户终端宣传,初步打响了刘望海石磨面粉品牌。一年多运作下来,刘望海村集体收益超过十万元,村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心思活泛起来,有了憧憬。王向涛在刘望海张罗石磨面粉厂的同时,还多方筹措,解决了村里机井通电和雨污分流问题,在村里街道两旁种植了石榴树美化环境,集体投资,分段养护,收益归个人。我第一次去的时候,王向涛书记就约定,五月来看榴花红。 村民们的价值观很朴实,经事识人,通过几件大事儿,他们深刻认识到这个书记不是来镀金的,能真正为他们着想,为他们谋事。老百姓朴素的共识是不能让他走了,所以,当他们听闻王向涛书记挂职时间快结束时,曾联名写信要留住他。连邻村的超市店主都想以烧鸡留人,烧鸡在中国北方传统文化的语境中和普通老百姓的心中可是极高的礼遇,看来,邻村也眼馋了……有一天我看到王向涛书记的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