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华国 https://m-mip.39.net/fk/mipso_5387140.html 泽被后世海源阁 海源阁是清末著名的四大藏书楼之一,坐落在聊城古城区光岳楼南,由江南河道总督杨以增于道光二十年(年)创建。 清朝道光年间,东昌府城南有条大河,河上有座三孔桥。有一年发大水,桥附近堤岸开了口子。洪水势猛,奔腾而出,眼看东昌受淹,天津、北京也祸在眼前。 时任东昌知府立奏皇上,同时迅速组织了乡民抢险。 皇上得知洪水将要威胁京城,大为震惊,立即派河院前来治水,并批发文银数百万两作为防洪专用。 当时曾在贵州、广西、湖北为官的杨以增正巧在东昌探亲。东昌知府闻听此人甚有才干,便请他出任治水指挥,协助治水。 杨以增受任后,不顾个人安危,便急赴三孔桥险地。 河堤开口处洪水像一条巨龙,裹着泥沙向外倾泄,眼看河堤口子越冲越大,人们运来了一袋袋泥土,一块块石料,抛进决口处,但很快被洪水冲走。杨以增让人们背着麻袋,组成人墙去挡住决口。一批人上去了,被冲散了;又一批人上去了,又被冲散了。有些人甚至丧了生命,决口仍是封堵不住。 水势越来越大,抢险的军民开始动摇,有的竟扔下工具悄悄逃离。杨以增见状,官服都没顾得脱,便弯腰扛起一麻袋泥土,亲自冲向激流。 随行的官兵们,看到皇上命官都不要命了,一个个也都随之冲上前去。民工们也不犹豫了,逃走的人也赶了回来,都一起向激流里扑去。 经过一番拼死搏斗,决口终于被堵住了。恰皇上派来的河院此时也赶到了现场,人们纷纷向他报告了杨以增的功绩。当河院寻找杨以增时,发现他还在水中,已累得筋疲力尽。河院让人把他扶上岸来,当即拿出了几万两银子赏给了杨以增。杨以增虽居官多年,但两袖清风,还从没有用过这样多的钱。对此钱财的使用颇费心思。 但杨以增有个独特的爱好,爱藏书。平时,他住的屋子里里外外,床上床下,橱里橱外均放满了书籍。有些善本珍籍从不惜重金购买。书越来越多,因存放不善,有些书受潮变质,有些书虫蛀鼠咬,杨以增常为此痛惜不安。 河院的奖赏,使他产生了一个想法:如果用这些钱建造一个藏书楼,使书籍免遭潮湿鼠咬,为世代所用,岂不是一件益事? 于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二层楼就在杨以增家建起来了。下层为家祠,上层专供藏书之用,并取名为“海源阁”。后来杨以增的儿子杨绍和、孙子杨保彝又行扩建,并继续购买了许多图书,使藏书量大大增加,从此“海源阁”便名扬全国。 海源阁传承中华文化精神,培育了一代代读书人,让读书的种子不绝。“积书而读,丹铅治学”的优良传统,经过一代代藏书家的努力被继承并加以弘扬,使国人藏书、爱书、读书的传统延续不断,中华优秀文化和精神才得以薪火相传,聚合成现代社会无尽的正能量。 故事收集:王欣妮 编辑:刘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