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8月16日,农历七月初六既末伏第一天,医院三伏贴活动继续为广大市民朋友开贴,广大医务人员及志愿者继续为前来贴敷的市民提供了周到细致的服务。 一、什么是“冬病夏治” “冬病”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容易发作和加重的病变,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夏治”是指在夏天疾病的缓解期进行调理,以预防某些疾病在秋冬春季的复发,或减轻其发作的程度、症状和次数。 “冬病夏治”体现了中医学传统的“治未病”思想。中医学的核心思想是“天人相应”,认为人体的阴阳气血的盛衰依季节变化而不同,疾病的发生、治疗亦应随季节变化而各异。 一些冬季容易发生的疾病,主要是以素体阳虚,又外受寒邪为本。盛夏“三伏”是全年气温最高,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此时借天、人阳盛之时,疾病缓解之期,采用温热助阳的药物(包括内服和外用)对阳虚之体进行治疗,可激发人体的阳气,增强抗病御寒能力、祛除体内沉寒痼冷之宿疾,达到不发病或少发病的目的。 二、什么是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法 中医的多种治疗方法,如中药内服和针灸、刮痧、推拿等外治疗法,以及食疗等均具有冬病夏治的作用。穴位贴敷是冬病夏治中最常用的方法,因其方法简便、安全、无痛,疗效确切,费用低廉而深受患者青睐。由于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利用全年气温最高、阳气最旺的夏至后三伏时期,故也简称为“三伏贴”。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法源自明代张璐《张氏医通》中记载的白芥子涂法,是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综合干预外治方法。其治疗效果与贴敷方药的配伍、炮制、制剂工艺、贴治穴位、贴治时间,以及皮肤反应等有一定的关系。 三、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法适用于哪些疾病 从古至今,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法主要适合于素体阳虚的人,用于在秋、冬、春季容易反复发作或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呼吸系统)疾病。近四十年来,医院开展“冬病夏治”疗法贴敷治疗患者近百万人次。近几年来,利用多位专家多年的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不断拓展治疗范围,由原来单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小儿体质虚弱到现在拓展到呼吸系统疾病、小儿科疾病、消化科疾病、妇产科疾病、骨科疾病、周围血管病科疾病等多学科领域,均取得明显疗效,受到广大患者的信赖。 “三伏贴”适合贴敷的人群如下: 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体虚感冒、肺气肿、肺心病、慢性咳嗽、扁桃体炎 耳鼻喉科疾病:过敏性鼻炎、鼻窦炎等; 小儿科疾病:体虚感冒、支气管炎、小儿哮喘、反复咳嗽、腹泻、胃痛、消化不良等; 消化系统疾病:胃炎、胃下垂、胃溃疡、胃痛、消化不良等; 妇产科疾病:月经不调、痛经、慢性盆腔炎、附件炎、宫颈炎、宫颈糜烂、输卵管堵塞、产后身痛等; 骨科疾病:颈肩痛、腰腿痛、关节痛、骨质增生、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尤其是怕冷或遇寒加重者疗效突出); 周围血管病科疾病:预防静脉曲张、治疗早期静脉曲张。 神经心理疾病:头痛、失眠、亚健康等 免疫功能低下者、痰湿体质者适合治疗。 2 四、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法常用哪些药物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法治疗肺系(呼吸系统)疾病的常用药物,基本均沿用《张氏医通》记载的处方,以炒白芥子、元胡、甘遂、细辛、干姜(或生姜汁)为基本方,或结合临床经验进行适当加减。防治其他病症的药物依疾病而各所不同。 五、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具体时间 (1)什么时间贴敷 传统穴位贴敷时间为农历三伏的初伏、中伏、末伏的第一天,共贴敷3次。如果出现闰伏(20天),可间隔10天加贴1次。目前,在三伏期间的任何时间都可进行贴敷,但每次应间隔7~10天。 本年度我院三伏贴贴敷时间: 初伏:阳历7月17日、18日、19日 农历6月5日、6日、7日 中伏:阳历7月27日、28日、29日 农历6月15日、16日、17日 中伏中:阳历8月06日、07日、8日 农历6月24日、25日、26日 末伏:阳历8月16日、17日、18日 农历7月06日、07日、08日 贴敷地点:医院、医院、聊城公园 咨询 (2)每次贴敷多长时间 贴敷时间的长短,要根据患者的皮肤反应、个人体质和耐受能力而定,一般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因贴敷的药物(如白芥子等)对皮肤有较强的刺激性,因此药物在皮肤留置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成人4~6小时,儿童1~4小时为宜。 一般而言,孩子越小,保留的时间宜短;天气越热、越潮湿时,保留的时间宜相应缩短;第一次贴敷的时间不宜太长,尽量不要把皮肤贴出水泡,以免影响以后的治疗。如果贴敷后自觉贴药局部有明显的不适感或小儿哭闹不止,不要强行留置,应及时取下。 (3)贴敷的疗程 一般3次(如有闰伏则4次)为一个疗程,每年贴1个疗程,连续治疗3年为佳。3年后可以继续贴敷,以巩固或提高疗效。 六、哪些人不适合冬病夏治穴位贴敷 禁用人群: (1)贴敷部位的皮肤有创伤、溃疡、感染者。 (2)对敷贴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 (3)过敏体质、瘢痕体质者。 (4)急性发热性疾病及多种感染性疾病的发热期。 (5)咯黄色浓痰、咯血、衄血或易出现口腔溃疡等内火较重者。 (6)医生认为不宜使用的患者。 慎用人群: (1)孕妇。 (2)艾滋病、结核病或其他传染病者。 (3)糖尿病、血液病、恶性高血压、严重心脑血管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支气管扩张、恶性肿瘤的患者。 (4)疾病的急性发作期或加重期间。 (5)2岁以下婴幼儿。因无法确知孩子反应,使用时必须密切观察婴幼儿的哭闹情况以判断药物对皮肤的刺激性等。 3 七、贴敷后的皮肤反应与处理方法 (1)正常的皮肤反应与处理 根据患者的体质情况、贴敷时间长短等,贴敷后可能出现局部皮肤潮红、灼热或轻度刺痛感,或出现小水泡等反应。多数敷药处的皮肤会在一段时间内遗留色素沉着。 若贴敷部位出现水泡,千万不用紧张。中医认为,艾灸或穴位贴敷后皮肤出现水泡,其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会更强。一般对小的水泡,不必特殊处理,待其自然吸收,或外涂湿润烧伤膏以减轻不适感。若出现大的水泡,医院就诊消毒处理,以防感染。 (2)不良的皮肤反应与处理 由于患者的病情、体质情况等原因,贴敷后可偶发局部皮肤严重红肿、大水泡、溃烂、疼痛,或皮肤过敏等一些不良反应。 若在贴敷期间,出现范围较大、程度较重的皮肤红斑、水泡、瘙痒现象,应立即祛除贴敷药物与敷料,并进行对症处理。出现局部皮肤过敏者,可外涂抗过敏药膏。 医院就诊处理: 局部皮肤红肿、水泡或溃烂者;出现全身性皮肤过敏症状者;水泡体积过大,或水泡中有脓性分泌物,或出现皮肤破溃、露出皮下组织、出血等现象。 当皮肤出现不良反应时,应注意保持局部干燥,不要搔抓局部,不要随便涂抹其他止痒药品,以防对皮肤的进一步刺激。 八、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期间的饮食起居注意事项 (1)贴敷期间的饮食应清淡,应慎食海鲜、牛羊肉及辣椒、蒜、葱、姜等辛辣刺激性食物和肥甘滋腻之品。 (2)应慎食冷饮和冰冻食品,宜少喝酒、少抽烟。 (3)要保持贴敷局部清洁。去掉药物后宜洗温水澡,不宜洗冷水澡。对于贴敷处皮肤及残留药膏等,只可用温水洗涤,不可用肥皂、浴液等搓洗。 (4)贴敷期间宜穿干净、柔软、宽松、透气衣衫。贴药期间最好不要使用空调,避免皮肤遇凉后毛孔收缩,影响药物吸收。 (5)要保证充足睡眠。入睡前一定要将贴敷的药物揭除。 (6)贴药后不要过分活动,以免大量出汗或药物移动脱落。 九、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的主要注意事项 (1)治疗前要向正规医生详细了解自己是否适用此方法。 (2)穴位贴敷只是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段,不能完全替代其他治疗。正在服药的慢性病患者在进行中医敷贴期间不要盲目减药、停药。 (3)穴位贴敷是传统中医学中一项科学严谨的疗法。除有适宜人群和病种外,贴敷药物须根据疾病合理调配、制备、保存,贴敷时要根据病种、病情辨证选穴等,故不建议市民自行买药、调配、贴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