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是以耕种稼穑的农耕文明为开篇的,民以食为天。先民学会了种五谷、吃熟食,从此展开了人类广阔的膳食空间,促进了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 “阳谷北境有宓城伏羲之城”、“阳谷乃伏羲教民种五谷之地”的记载和传说,证明了阳谷文化符号里传承着中国最古老的文明记忆。阳谷是五谷(穀)文化的源头,穀惠人文与天齐。 粽子是华夏第一款美食 中国记忆最古老的五谷是黍、稷、麻、豆、稻。五谷概念是后人的总结,伏羲文化记忆在北方,黍就是先民最早种植的谷物,当属人文初祖伏羲教民种五谷之首列。黍之黄米是黏性的粮食,不利消化,在选育出非黏的黍之后叫做稷,是大众喜欢的谷物,也是“国家”最重要的谷物,稷为五谷之长,自然也就派生出了“江山社稷”的概念词汇。 周代之后小麦引进中原,是更受大众喜欢的谷物而晋升为五谷之长,是谓稷。黍逐步退出主要农作物之列,人们怀恋它,在芒类作物成熟的夏季秊中用苇叶包裹黍之黄米煮熟,首先来祭祀谷神、天地、祖先,然后分享,这就是角子(读jue子),也叫角黍。秊就是年,因穀熟在五月,故为端午,端午美食,主角就是角黍。随着历史的发展进步,角黍逐渐演变成了五花八门的粽子,贯穿整个中华文明史。粽子和屈原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只是它悠长历史中的一个小插曲而已。角黍,其文化理念是包裹的对五谷丰登的期盼和对祖先、天地之神灵的供祭。 粽子是饺子的祖宗 当时间周期年概念定位到朔之正月为岁首,年文化也演变成以迎春为主,后变成了春节,也就是中国人的大年。年字型来源于午,读音来源于黏,意为黏性黍米为宗(粽),黏性食物在大年下保留的还有很多,如腊八粥、年糕、黏豆包、灶糖、元宵等等,并都有个体的美好寓意在内。 尽管如此,大年期间的美食中国人还是最爱饺子,饺子被认为是由医圣东汉时期的张仲景发明,初名也叫角子,到了清代,饺子之名才受世人推崇,意为交在子时、辞旧迎新。这里之所以说粽子是饺子的祖宗,就是因为它们的文化理念是一样的,都是大年人神共享的美食,并且包裹的都是寓意期盼来年丰收和福寿绵长以及对祖先神灵的祭拜。包裹文化理念的美食还有很多,诸如月饼、蒸饼、蒸包、煎包、豆沙包、馄饨等等。 粽子是穀熟之年的美食,饺子是岁首之年的美食;夏季穀熟年变成了端午节,岁首之年变成了春节。粽子和饺子,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角子,这就是中国乃至东方文明的美食之源和宗脉。(转载请征求作者同意并注明出处,作者) (作者:聊城市传统文化研究会专家会员张长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