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府街曾经的市井生活! 二府街(此图王赫诚摄影) 悲壮的英雄故事、集功名与荣耀于一身的世家传奇,为古城东南隅的二府街增添了很多神秘色彩。然而,古往今来,更多的居民是平凡而默默无名的,生活更多是琐碎而奔波于生计的,史料上无从查找的平凡人,他们琐碎的生活、市井的人生,在这条老街的记忆中,也能感受一二。 二府街与状元街相连接。明清时期,东昌府同知衙门坐落在此街东部路北。同知别称“二府”,街名相应称为“二府街”,是一条东昌古城中的历史名街。近日,记者跟随古城区老居民和文史专家们走入老街的记忆深处。 现今古城东南隅。 东昌府区政协文史研究员高文广根据自己的了解和古城区老居民的记忆,绘制出一张古城区老街巷分布图。他对古城区老街巷的走向、长短乃至历史故事极为了解。 在《东昌老街巷》中说:二府街在东昌古城东南隅,东起东城墙路,西至牌坊口,与状元街相连接。街长约二百五十米,东西两端宽约六米,中段较宽,最宽处约十米左右。明清时期,东昌府同知衙门坐落在此街东部路北。 “同知”作为知府佐官,分掌督粮、缉捕、水利等。同知别称“二府”,故同知衙门又称“二府衙门”,简称“二府”或“二衙”,街名相应称为“二府街”。因同知还称“司马”,故此街又称“司马街”。 在同知衙门的对面,坐南朝北,还有一个被称为“三府”或“三衙”的院子。 古县衙牌坊。 聊城“二府街”是东昌府“同知”署的所在地,同知为知府的副职,“二府”是府同知的别称,即第二知府之意,“同知”负责分掌督粮、捕盗、海防、江防、水利等。司马是同知的别称,故二府街也叫司马街。 “二府街”同知衙门的对面有“三府”,三府是东昌府通判衙门。通判是东昌府的第三把手,明、清各府置通判一职,在知府下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因官职低于知府和同知,故称“三府”。 司马:官名。明清时,府“同知”亦称为司马。 在康熙二年和宣统二年的两部《聊城县志》上都能查到“司马街”这个名称,可见由来已久。 在同知衙门的对面,坐南朝北,还有一个被称为“三府”或“三衙”的院子。据曾在附近居住的老人介绍,二府平时兼管收硝;三府由负责水利的官员居住,从职能上看,应该是二府的一个属院。 “明后期至清前期,街心有两座牌坊矗立。” 古城区老居民提到,两座牌坊一座是“青琐纳言坊”,为都给事中田濡立;另一座是“遗泽扬休坊”,为诰赠少卿田寿设立。 田濡,字少生,别号南畹,聊城二府街人。明嘉靖八年(年)进士,先后任职行人、给事中、刑科都给事中、南京太仆寺卿等职务,这个人忠正耿直,不畏权势。他对当局“马政”的弊端,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受到嘉许。老年退职归里。田寿是田濡的父亲,诰赠太仆寺少卿。田家在明清之际也是聊城的名门之一。 清乾隆二十五年(),东昌知府吴承勋把府学东的阳平书院迁到二府街。书院即地方上设立的供人讲学、读书的处所,类似于现代的学校。自此,附近的书生都来就读,每日书声琅琅。 聊城城隍庙街上的府,城隍庙平面图。 年北伐军进驻聊城后,“鲁西剿匪司令部”设在本街路北李宅。年6月8日,中国共产党鲁西县委代理书记赵以政被国民党的“聊城县警备队”逮捕,关押在“鲁西剿匪司令部”中。敌人以利诱和严刑,企图让他交出组织关系和党员名单,逼他在“自首书”上签字,但他宁死不屈。被关押的十一天中,他屡遭酷刑,以至皮开肉绽,遍体鳞伤。 赵以政、赵以堂烈士墓。 在被执行死刑前,他刺破手指在监狱砖墙上留下血诗:“死刑复何惧?我迳仰天呼:爱国本无罪,革命岂有辜!”6月19日清晨,敌人将他从二府街押向南门外,最后英勇地倒在敌人的枪口下。他的英雄事迹以及他的血诗曾经在革命队伍中广泛流传,也曾在包括二府街在内的聊城市民中传颂多年。聊城人民在楼东大街游行 (图片为中华书局前) 年,原“东昌府立初级师范学堂附属小学”从辛巳牌坊口迁到本街东首路北原二府府衙旧址,更名为“山东省立聊城第三师范附属小学”。年又改名“山东省立聊城师范附属小学”。当时是鲁西唯一的省立完全小学,其师资力量、教学质量、教学设备均高于一般县立小学。师生们曾追随三师、二中积极投入到反封建、反侵略、抵制日货等革命运动中。聊城著名烈士金方昌、邓延熙(白果)少年时代都在该校读书,受到了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年,范筑先将军改该校为“抗日小学”,直至聊城沦陷。 聊城师范附小校舍一角年(李威言提供) 年9月日伪占领时期,在原三师附小旧址设立了“聊城县立初级中学”,校长先后为陈兰村(抗战胜利后,孙达臣和陈兰村、刘玉合作为城内群众代表参与了年在聊城举行的国共和谈)、徐世忠。聊城实小老校长傅均、原聊城四中校长傅静舟分别是该校一、二级的学生。抗日战争胜利后,被国民党政府接管。冬,八路军冀鲁豫军区部队冀南一分区二十四团、冀鲁豫运东分区六团将聊城包围,学校停办。 二府街之师范附小平面图 (图中的大同室即学生自治会办公室) 而聊城望族叶氏也跟这条街有着很深的渊源。叶家清代出过多位进士、举人,还有不少名塾师、名医、名书画家,自明末清初由苏州迁来后,先后居于朱府街、二府街、小太平街等东南隅这一带。民国年间,二府街的叶盛传,字戟门,早年教私塾,为城中名塾师,民国后担任光岳楼女子小学等学校校长。叶小蘅与叶盛传同院居住,是地方著名篆刻家和画家。其篆刻结字本于秦汉印术,奏刀圆干、纯刃,分朱布白疏密有致;其绘画以松、梅、兰、竹最为擅长;并著有风俗散文集《村居闻见录》。 附小学生在叠罗汉摄于年5月(李威言提供) 年5月附小学生在操场举行排球比赛(李威言提供) 学年开始,由学生自己布置教室,用彩色皱纹纸扎花并拉成彩带,教室的墙上有学生自制的标语和格言,如有志者事竟成、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用以自勉。 新华舞台曾是热闹的公共戏台!五十年代的新华舞台! 在二府街东头路北的新华舞台,可以说是古城区居民曾经的一处公共文化戏台,引得众多剧团演出、市民听戏,一度热闹非凡。 一九六三年六月三十日聊城专署评剧团 在全国政协礼堂招待演出入场券! 部分古城区老居民还记得,年新华舞台建成开业时,容纳观众一千二百余人。年又加盖木结构二层圈楼,长凳换成连椅,容纳观众一千八百余人。年邢台地震时部分楼角塌落。次年翻建,更新了舞台,连椅换成折叠椅,可容纳观众一千○六十人,更名为“新华剧院”。上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期,经常在新华舞台演出的剧团有“新华京剧团”、“聊城专区京剧团”、“聊城县评剧团”、“聊城县河北梆子剧团”以及地区所属各县的其他剧团,演出剧目以古装传统戏为主,也演出一些革命历史题材的新戏。年6月聊城专区评剧团进京演出前,曾在新华舞台演出,场场爆满。年6月18日聊城专评剧团在国务院礼堂演出大型革命历史剧《八一风暴》,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德、董必武、宋庆龄观看了演出,接见了全体演员并合影留念。 年10月后,各剧团根据上级指示,摈弃旧戏,全演现代戏。如聊城县京剧团先后在此演出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滨》、《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红嫂》、《王杰》、《平原作战》、《盘石湾》、《苗岭风雷》等。年,传统剧目恢复,各剧团呈现百花齐放的新局面。年到年,新华剧院先后承接过百余个戏剧、舞蹈、曲艺团体的演出,并增加了电影放映业务。 新华舞台门前,原是一片荒芜的旧园子,年开辟建成占地八千平方米的“新华体育场”。场内设有二百米跑道、三副篮球架、两个个排球场及部分体操器械。年又建成灯光球场,占地约六千平方米。年该体育场停用,改称新华广场。该处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不仅是一处重要的体育运动场所,也是文艺演出活动的场所,更是各种政治运动中召开大会的场所。 集贸市场记录居民市井生活!上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中期,二府街是聊城的集贸市场之一,每天上演着琐碎鲜活的市井故事。每逢集日,新华广场东部摆满粮食摊,中间是自行车市,西部则有些暗中买卖布票、粮票的人群游动。二府街的道路上,东半部两边摆满各式各样的旧货,名为“破烂市”。赶闲集的人最喜欢到这里徘徊,偶尔会发现自己特别喜欢的或认为有某种价值的物件,花很少的钱把它购到手也是一种乐趣。当年,清末俚曲《逛东昌》手抄本就是山东省文史馆馆员吴云涛先生在这里花一角钱买下的。保存在《东昌野史》中的《逛东昌》全文。 高文广绘制的《逛东昌》提到的“十二连桥”分布图(红色为桥)。古城曾有的九街十八巷、七十二胡同,东昌望族“五大家”、“五小家”,民间剪纸、木版年画……这些繁盛留下来的文化见证,至今仍被津津乐道。但繁盛时期的东昌到底是怎样一幅景象?记者从民间俚曲《逛东昌》中找到了答案! 现今聊城古城木板年画展! 《逛东昌》是民间文艺“秧歌调”的唱词,洋洋万言,对聊城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均有涉及,是研究清代聊城经济、名胜、饮食、民俗等方面情况的重要参考资料。 二府街西头牌坊口附近是禽蛋市场,有卖鸡鸭的,也有卖鸡蛋、鸭蛋的。每年腊月一到,街的中段就有鞭炮上市,卖鞭炮的吆喝声伴随着鞭炮声震耳欲聋。“牛皮不是吹的,泰山不是垒的,火车不是推的……”等是卖主的常用语,极言自己的鞭炮货真价实。有一年,一位口才流利的卖主喊出了一串顺口溜:“太阳一出红似火,年年卖炮都是我,本想今年不卖了,大队书记来找我……”这顺口溜不胫而走,在当时的少年儿童中流传。 二府街东部路南有个“影壁胡同”,因胡同口原有一座影壁墙而得名。街的中、西部路南,清末民国时期是御医叶嗣高家的园林,解放初先后有聊城县农具机械厂、聊城县通用机械厂建于此。农具厂后迁花园北路更名为“山东聊城活塞环厂”。年通用机械厂关闭,年改建为“山东聊城锻压机械厂”,是山东省机械厅唯一空气锤定点生产厂家。另有表链厂、县司法局等单位先后设于本街路北叶氏故宅。 近期聊城古城,来往游客如织图片来自[顺其自然]博客 文字内容原载年1月14日高《齐鲁晚报》记者凌文秀 (有所修改) 此篇由综合搜集整理网络来源,图文编辑。 呕心沥血搜集来的聊城珍藏版历史,一直加班没休息,只希望看到这里的聊城亲人们有所触动,将这些宝贵的记忆流传下去吧,也一同将咱们老辈人遗留下的传统文化继续传承发扬光大! 聊城,无论你的子民身在哪里,你都是所有聊城人梦中的家…… 聊城最具影响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