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的味道 源自食材和味蕾的完美碰撞 在亿万次碰撞而生的奇迹当中 有这样一类菜 怀揣着齐鲁大地延绵千年的传奇 在筵席间传礼 在唇齿间留味 在人心中入魂 这就是鲁菜! 从古至今 几乎每道鲁菜背后 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其中更有不少经典菜品被皇帝称赞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盘点一下 乾隆皇帝吃过的那一口山东味儿 赶快来瞧瞧吧! 济南甜沫 甜沫不甜,却是正宗的老济南味儿 一碗小米粥 添上豆腐、粉条、花生米之类 加些咸、香味的调料熬在一起 再来俩油旋或几根油条 堪称老济南早餐的标配 传说故事 据说,清代皇帝乾隆和纪晓岚来到济南,有一天吃饭,吃的是杂面窝窝和甜沫,作为皇帝从来没有吃过,觉得有味好吃,于是来了兴致,要和纪晓岚对对联,乾隆说了上联“咬口黑窝窝,就碟八宝咸菜,可谓杠赛”,纪晓岚立刻接对“吃块白馍馍,喝碗五香甜沫,不算疵毛”。(‘赛’与‘疵毛’皆为济南土语,赛为好,疵毛为差) 泰山三美汤 泰山三美:白菜、豆腐、水 白菜口味鲜美、通肠利胃、除烦解酒 泰山豆腐浆细水多、质嫩不流、洁白如雪、味道甘美、富有弹性、久煮不老不糊 泰山水高氧洁净,低硬度 传说故事 乾隆二十三年,乾隆爷南巡泰安。当走到泰山脚下一个名叫滩清湾的地方时,乾隆突然感觉有点饿,一时兴起,便命人就近从周边村民家中寻些土味来尝。不一会儿功夫,村民献上来八道菜,各个风味俱佳,乾隆尝后赞不绝口。尤其是其中一道白菜炖豆腐,汤汁鲜美,豆腐爽滑,乾隆吃后连连称赞,还寻问起村民此菜的做法。 村民说,此菜原是家常菜,只因此处附近有一处清泉,已有两百多年历史,泉水清澈,入口甘甜,用此水卤的豆腐,浇灌的青菜,做的汤汁,自是与别处不同,极是美味。村民常年饮用这泉水,也少有人生病,长寿的人尤其多。乾隆听了忙问这个泉叫什么名,村民说叫扑通泉。乾隆觉得不雅,思索片刻,大笔一挥,赐名岳寿泉,取泰山脚下,益寿延年之义。白菜炖豆腐名也更名为泰山三美汤,自此成为一段佳话,泰山岳寿泉也因此而闻名。 孔府菜 孔府菜是中国的一种比较高档的官府菜品 相传孔府菜是由孔子后裔保存下来的 做为古代宫廷菜的代表之作 在清朝乾隆年间 这种特殊的孔府菜的发展达到鼎盛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句话是孔子说的 也就成了孔子后人制作孔府菜的座右铭 1 金钩挂银条 传说故事 据史料记载,清乾隆皇帝来曲阜,孔府曾以样菜的满汉宴来招待。菜是燕窝、鱼翅、海参、干贝等珍贵物,菜名更是好听,如一孵双凤、御带虾仁、竹影海参、当朝一品、神仙鸭子、青龙卧雪、雪扫梅花、八仙过海、闹罗汉等,可乾隆在京里吃厌了山珍海味,一道道菜端上来又都原封不动地端了下去。 在一旁侍膳的衍圣公很着急,便传话给厨师叫想办法。于是他们把豆芽加上几粒花椒一炒,乾隆吃了说味道不错。经了皇帝口,豆芽在孔府的食谱中,立刻身价百倍,不光是能上大宴席,还成了孔府的传统菜。于是又把豆芽的豆瓣去掉,和小丁豆腐配在一起炒,起名叫丁香豆腐。那厨师还想出一道绿豆芽菜,叫“金钩挂银条”,就是把绿豆芽掐去瓣和根,先炒一下虾米,再把择好的绿豆芽放上,那虾米发红,绿豆芽是银色的。这样的菜,皇宫里没有。乾隆吃得津津有味,所以也成了孔府的传统好菜。 2 孔府豆腐 传说故事 以前,孔府有一个姓韩佃户,他家祖祖辈辈给孔府送豆腐,有一年三伏连阴天,韩家做的豆腐没有卖完,怕坏了,就把豆腐打成小块,放在秫秸帘子上分开晾着。谁知天阴柴湿,烧火烟大,把帘子烧着了,帘子上的豆腐连烧带熏,有的糊了。韩家小本生意,舍不得扔,把豆腐放在盐水里煮了煮。一吃味道不寻常,于是送些熏的豆腐给公爷品尝,公爷也觉得口味不错,于是让厨师煮豆腐时放了桂皮、辣椒粉等,味道更好了。从此,韩家专门给孔府送熏豆腐。 乾隆皇帝来曲阜,孔府内厨给做了一道熏豆腐,乾隆吃的可口,对熏豆腐大加赞赏。从此,熏豆腐便成了曲阜特色风味名吃。孔府豆腐有一种烟火烧烤的痕迹,表面有些干燥,黄澄澄的;吃起来比一般的豆腐要筋硬些,口感特好、回味悠长,有一种烟熏火燎的特别的木香味儿。 微山湖四鼻孔鲤鱼 传说故事 相传,清朝第四代皇帝乾隆下江南时,乘龙船来到微山湖,站在船头上观赏湖光山色,忽见湖中数尾金色鲤鱼随船嬉戏,还有两条拍打着浪花跃出水面,落在船上,又见每条鱼长着四个鼻孔,且脊鳍、尾鳍呈现红色,十分漂亮,甚为诧异。随行大臣急中生智,奏曰这金色鲤鱼跃龙艇,又有四个鼻孔,主四海升平,五谷丰登,乃大吉大利之兆。乾隆皇帝龙颜大悦,命御厨烹食,果然鲜美可口,遂命将此鱼作为贡品年年晋京。自此,微山湖“四鼻孔鲤鱼”闻名遐迩。 临沂糁(sá) 临沂地区的风味小吃 因其香辣可口、肥而不腻 祛风除寒、开食健胃实为众人所喜爱 早晨喝糁系临沂传统食俗 传说故事 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路过临沂想品尝当地名吃,地方官员便把这种味道独特的早餐献给了皇上,乾隆爷一尝,感到从来没有喝过如此可口的“肉粥”,便随口问了一句:“这是啥(糁)?”地方官员一时紧张,把“啥”听成了“糁”(sá),即连忙点头称这是(sá),是(sá),从此,乾隆爷的这一问,便有了后来临沂的名吃“糁”(sá)。 喝糁有四大讲究,即热、辣、香、肥。一碗热糁配以油条、烧饼、烤牌等是美好的早餐享受。糁有牛肉糁、羊肉糁、鸡肉糁、甲鱼糁等多种,以牛肉糁、鸡肉糁最为普遍,甲鱼糁最为珍贵。 菜煎饼 传说故事 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走到鲁南峄县的时候,知县敬献上了冒着热气的菜煎饼。乾隆一品尝高兴坏了,让知县再给他准备二百斤,好够吃一个月的。准备二百斤菜煎饼不难,但一个月下来能不长毛发霉吗?乾隆的随行人员都有些担心。峄县知县却不慌不忙,第二天就给送来了,不过换成了硬纸壳子一样的干煎饼。乾隆一看眉头紧皱,正要发火的时候,一股从来没有闻过的香气扑面而来。他尝了一片干煎饼以后,立刻转怒为喜,不禁连声叫好。峄县知县说:“这是花椒叶干菜煎饼,峄县干菜煎饼里的一种。” 原来,很久以前峄县就有鲜、干两种菜煎饼。采摘一点嫩花椒叶,或者把柿子、草莓、山楂、西红柿、苦瓜、花生、芝麻等分别加工成浆、汁、末,选择油、盐、蜂蜜、葱、姜、蒜、辣椒丝进行搭配,倒进粮食糊子里搅拌好,在铁鏊子上烙成煎饼。等煎饼凉透以后,再放到热鏊子上搨去水分,叠成长方形或者正方形,就是各种不同口味的干菜煎饼了。干菜煎饼不仅好吃,还耐存放,只要注意防潮,保质期能够达到两三个月。如果用苹果、大枣、石榴树木烧铁鏊子,烙出来的煎饼不仅吃的时候香甜,吃完以后嘴里还会留有大半天的清香。 成武酱大头 成武“酱大头”工艺复杂 腌制过程需要历时三年 三十二道工序 成品集咸、甜、香、脆于一体 依靠大自然神秘“日晒夜露” 形成独特风味 传说故事 成武“酱大头”历史悠久,据成武县志记载,年乾隆皇帝下江南,途径成武到伯乐故里巡视,成武县令就把本地唯一能摆上桌面的传统名吃“酱大头”供皇帝品尝,乾隆皇帝品后龙颜大悦,大加赞赏,并赐名“紫琥珀”。 老鳖靠河沿 老鳖靠河沿,船家也称地锅 最初,是船家为了省事 把饭和菜同锅做的一种方法 即锅中央炖汤菜,锅四周贴上面饼 菜饭同熟 是枣庄一道具有特色的地方名吃 传说故事 据说,乾隆帝下江南时路过微山湖,来不及备办膳食,便有老渔民献上此菜,乾隆帝吃后,觉得口味甚好,问此菜名,这菜原是湖中渔民的家常菜,并无名称,老渔民灵机一动,回称道“老鳖靠河沿”。随从官员忙附和说:闻听乾隆爷下江南,路经微山湖,连湖中千年老鳖也来岸边朝拜。乾隆皇帝闻言大悦。从此以后,这道菜就有了“老鳖靠河沿”的名字。 菜中的“老鳖”不是真正的老鳖(甲鱼),而是用面食贴制的锅饼。贴锅饼用的是芒子米碾成的面粉,现在做锅饼用的一般是豆面掺小麦面或玉米面,地锅里的菜肴不光有鱼,有的还扩展到牛肉、羊肉、鸡肉、鸭肉等。 呱嗒 聊城有个小吃 据说出现已有两百多年 在当地大名鼎鼎、极受欢迎 其传播地却又仅限于当地 这个小吃就是呱嗒 呱嗒入锅,嗞嗞作响 几次翻转之后,呈金黄色 外焦里嫩,食之香酥可口,美味无比 传说故事 在传说里,呱嗒的起源与乾隆皇帝有关——严格说来,是呱嗒的命名与他有关。 东昌府,也就是现在的聊城,是京杭大运河上的重要节点。乾隆七下江南、六次东巡,九次经过东昌府,并驻陛在光岳楼的文昌阁。闲来无事时,乾隆在城内闲逛,见一摊贩正在制作呱嗒,从未见过此物的乾隆对这个鞋底模样的东西感到很是新奇,便问地方官员此是何物。 想来当时呱嗒应该是有名字的,否则,卖者与买者如何称呼它呢?总不能以“这个”“那个”相称吧?只是,大概此物创制不久,俗名不够文雅,地方官一时之间不敢直言,以免有碍圣听。当然,也可能是深知乾隆有到处题字、命名的习惯,所以为了哄皇帝开心,地方官叩头说道:此物无名,还请皇上赐名。 皇帝也不是万能的,一时之间也想不出什么好名字来,可终归又挡不住给某个东西命名的诱惑和快感,所以,看摊贩制作时摔在案板上“呱嗒”“呱嗒”的声音很是有趣,便随口说道:那就叫作“呱嗒”吧。地方官和摊贩自然是千恩万谢。从此,聊城便算多了一个叫作“呱嗒”的小吃。 注:图文综合整理自网络 转自文旅山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