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日报新闻博物馆开馆在即,让我们一同探寻———“瞭望塔”里的故事 记者,是时代和社会的“瞭望者”。 一份份泛黄的报纸、一篇篇新闻报道,是“瞭望者”们的瞭望记录;开馆在即的聊城日报新闻博物馆,则无疑就是一座“瞭望塔”。 9月30日,坐落于古城区的聊城日报新闻博物馆将向全市人民开放。这里见证着一个时代的变迁,记录着聊城这艘“航船”的航行轨迹,也珍藏着一个又一个精彩故事!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让我们翻开一张张泛黄的报纸,循着陈年的墨迹,共同追寻一座城市缓缓流淌的记忆,探寻“瞭望塔”里的故事。记录时代珍藏记忆 ——新闻,是几代人的记忆。这里记录着一个时代的变迁,打开了一扇寻找历史的窗口,也珍藏着一座城市的集体记忆!一张张报纸,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岁月的记忆! 从诞生到今天,作为聊城党报,聊城日报在瞭望社会经济发展,记录时代变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聊城这片热土,一份份带着墨香的报纸,更是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成长轨迹。 ——从“撤地设市”到“五城同创”;从“对外开放”到“海外聊城”建设;从京九开通的“天下不敢小聊城”到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掀开科学发展新篇章……聊城发展的振铎之声,从这里发出! ——从聊馆铁路破土动工结束聊城无铁路的历史,到德商高速、郑济客专、聊城机场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实施;古城保护与改造的发令枪响声犹在耳,运河文化旅游隆起带的宏伟蓝图又已缓缓铺开……聊城成长的铿锵足迹,在这里印记! ——江北水城文化旅游节、水文化节外地游客如织,全国公开水域游泳大奖赛、全市运动会成功举办;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誉满全省、惠及群众;连续多年着力办好“十件民生实事”,市四大班子成员“一对一”联系孤儿……聊城人民的幸福生活,在这里记录! 时光不可逆转,但记忆却可时时激活。通过一张张报纸,我们可以重拾生动的历史瞬间,重温深刻的时代记忆。为更好地梳理聊城新闻事业发展脉络,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聊城报业传媒集团从“聊城报纸”和“报纸聊城”两个视角切入,在聊城古城区筹建了“聊城日报新闻博物馆”,并把新闻博物馆建设作为展示聊城历史文化的重要平台和文化坐标,集中全力将其打造成古城展馆的精品工程。通过聊城日报新闻博物馆这一平台,将更好地展示聊城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和聊城人民坚韧顽强、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打开一扇寻找聊城历史文化的窗口。搜集整理收获感动 ——新闻,是几代人的坚守。搜集整理资料的过程,让我们感受到一辈辈老新闻人的敬业奉献,也更加明确“瞭望者”肩上的责任与担当!“这是我珍藏了五十多年的《聊城日报》和《聊城通讯》,全都赠送给咱们博物馆吧!”年5月,冠县70多岁的侯喜云老人十分爽快的将自己多年所藏赠送给新闻博物馆。 提着礼物到收藏者家中串门、风餐露宿到各地档案馆拜访……由于新闻展品时间跨度近百年,而且大多散落于民间,搜集整理工作难度相当大。聊城日报新闻博物馆建设启动以来,集团充分发动全体员工分散到各地搜集整理“遗珠”,并抽调精干力量到山东省图书馆、大众日报报史馆、聊城大学图书馆和各县(市区)档案馆收集整理相关资料,仅用两个月时间就搜集整理展品近千件。在新闻博物馆筹建过程中,集团也多次召开党委会议进行专题研究,坚持高标准规划、高标准设计、高标准建设,力求为广大市民奉献一道新闻的“饕餮盛宴”。 搜集整理的过程虽然辛苦,但是却收获了满满的感动。在搜集展品的过程中,我们遇到像侯喜云老人一样的忠实读者还有很多,他们对聊城日报新闻博物馆的建设给予了无私的关心和帮助;在搜集展品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一辈又一辈新闻人敬业奉献的精神,体会到了新闻事业的坚守和传承;在搜集展品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这座城市发展的律动和脉搏,也更加明确了“瞭望者”肩上的那份责任与担当!方寸之间自有天地 ——“方寸间有大乾坤”。小小的新闻博物馆,承载着跨度近百年的展品,战火硝烟、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全面小康不同年代的展品,保留着那个时代最为深刻的印记!“这些年都有哪些党和国家领导人来过咱们聊城?”、“抗日战争期间各地报纸都对聊城抗战有过哪些报道?”……这些疑问,在聊城日报新闻博物馆都能找到答案。 聊城日报新闻博物馆分为“聊城报纸”和“报纸聊城”两个展厅,分别从两个视角展示聊城的报纸和外地报纸报道聊城的展品。 ——“聊城报纸”展厅,记录着聊城发展的铿锵脚步,也记录着我们每个人生活的点点滴滴。在这里,我们能看到孔繁森、张海迪、白云、徐本禹等,如何成为在全国有着深远影响的重大典型;在这里,我们能看到京九开通、亚运圣火传递、中华水上古城开街等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件件历史大事。 说起《聊城日报》的创刊,还有一个小故事。提起《聊城日报》大家都很熟悉,但是对于聊城日报创刊的那段历史,可能就不很清楚了。年11月1日,中共聊城地方委员会创办《聊城大众》,并于头条位置刊发了“中共聊城地方委员会关于创办《聊城大众》报的决定”的稿件。年10月1日,《聊城大众》正式更名《聊城日报》,但是因为历史原因于年停刊,直到年才复刊。这些历史,在聊城日报新闻博物馆都有呈现。 ——“报纸聊城”展厅,记录着聊城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变迁,打开了一扇寻找历史痕迹的窗口。走进“报纸聊城”展厅,能够让您重新走进那段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感受激情燃烧的建设岁月,领略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历程,聆听全面小康的铿锵脚步! 这里,我们搜集到许多解放前的珍贵报纸,张张泛黄的报纸,是那个血与火的时代最真实的诉说。比如,年,天主教教会在中国办的中文日报《益世报》,详细刊登了有关海源阁劫后写真系列图片报道,也是我们搜集到距今最早的一份报纸;年12月,中共鲁西北特委在聊城创办了《抗战日报》油印版,办报宗旨是“建设抗战文化、肃清汉奸言论”,年11月14日聊城沦陷后停刊,总计出版期。 回望历史,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进入21世纪,媒体发展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作为这个伟大时代的“瞭望者”们,我们将自觉践行习总书记“48字”要求,担当起新闻人的职责与使命,始终忠于职守、记录时代、鼓舞人民,坚守媒体人的光荣与梦想!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