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9-29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阿城镇

阿城镇

位于阳谷县城东25公里。小运河右岸。有汉、回、壮三个民族。镇政府驻阿城。镇以驻地得名。

年阿城为阳谷县二区。年并入寿张县为阿城公社。年阳谷县恢复。阿城回归阳谷仍为公社。年改建制为阿城镇。

该镇地势平坦,土质分沙、淤、碱三种。地下水源丰富。京杭运河贯穿全境。陶城埠灌区干渠流经镇境南部。主产小麦、玉米、提花、大豆、蔬菜等。主要有杨、柳、刺槐等。盛产苹果。有阿胶、化工、农机修配厂等。名胜古迹有古阿井、海会寺、阿邑故址等。齐(河)南(乐)公路经此

阿城

阿城镇政府驻地。位于阳谷县城东部25公里,小运河右岸。北靠林庄,南邻刘什庄,西与小城接壤,东与东阿县程庄相连,聚落呈菱形。该村交通方便,齐(河)南(乐〉公路横贯东西。京杭运河贯穿南北。防汛公路南至黄河大堤。

据(阳谷县志)记载:阿城战国时为齐之阿地。西距汉东阿县治所二里许。故名阿城。城内有海会寺、孙膑庙遗址、山西会馆、回民清真寺等古建筑。

阿城是战国军事家孙膑的故乡。孙膑是孙武的后人,早年与魏人庞涓共同学艺于鬼谷子。庞涓忌其才。骗他到乱处以膑刑。故名孙膑。齐威王时大破魏军于桂陵,并设计杀死庞涓于马陵。由此名声大震,后隐居立说,著有〈孙膑兵法〉。此书早遗失。年在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史记载:“膑生阿郓之间”。阳谷有孙膑摆的“迷魂阵”,阿城旧有孙膑庙。

阿城是抗日烈士张冠军的故里。张冠军,年7月生,年9月入觉t后任县委民运部长、县自救联合会主任。年9月敌人大扫荡时遇难。

林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北部。阿城镇政府驻地北1公里。北靠刘楼,南邻阿城,西隔运河与王皮相望,东与东阿县高村相连,聚落呈方形。有村公路自北向南由村中穿过直通齐(河)南(乐)公路。

据林氏续修族谱〉记载,明永乐年间,林姓从福建迁此定居,以姓命村名林庄。

夏口

位于阳谷县城东北部。阿城镇政府驻地西北4.5公里。北靠李家庄,南邻夏庄。西与任庄接壤。东与夏堂相连。聚落呈长方形。自北向南通齐(河)南(乐)公路。交通方便。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夏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因该村建在京杭运河西岸渡口旁,故命村名为夏口。

夏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北部。阿城镇政府驻地西北4.5公里。北部李庄,南邻辛翟庄,西与于庄接壤。东与夏口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夏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以姓命村名为夏庄。

北李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北部,阿城镇政府驻地西北5公里。北靠七级镇田庄,南邻夏口,西与七级镇田楼接壤,东隔运河与夏堂相望,聚落呈长方形。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李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以姓命村名为李庄。因镇南部亦有一李庄,为示区别。年地名标准化处理时,以方位更村名为北李庄。

夏堂

位于阳谷县城东北部,阿城镇政府驻地北4.5公里。北靠七级镇前郎湾,南邻朱楼,西隔运河与夏口相望。东与东阿县大赵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考,此村原名夏庄,明未夏家有一人官居当朝御史,声名与家境日显。遂在村东盖一堂房。称夏家堂,后人口增多,遂成村庄,名称夏堂。

于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北部,阿城镇政府驻地西北4.5公里。北靠任庄。南邻辛翟庄。西与范海镇魏庄接壤。东与夏庄相连。聚落呈正方形。

报考,明初洪武年间,于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以姓命村名于庄。

任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北部。阿城镇政府驻地西北5公里。北靠七级镇田楼,南邻于庄,西与范海镇陈庄接壤。东与夏口相连。聚落呈长方形。有一乡一乡村公路由村东自北向南通齐(河)南(乐)公路。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任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建村,以姓命村名为任庄。

朱楼

位于阳谷县城东北部。阿城镇政府驻地西北2.5公里。北靠夏堂,南邻吕场,西与辛租庄接壤,东隔运河与刘楼相望,聚落呈正方形。

村西有乡村公路,自北向南通齐(河)南(乐)公路。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朱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后家境逐渐富裕,盖楼房一座。遂以姓和楼命村名为朱楼。

吕场

位于阳谷县城东北部。阿城镇政府驻地西北2公里。北靠朱楼,南邻岳庄。西与辛田庄接壤,东与刘楼相连,聚落呈长方形。乡村公路从村中自东向西通齐(河)南(乐)公路。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吕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逐渐成为富户。凡收获季节,将杨挖空,上铺木板,下挂钢铃,石滚一轧。铃铛即响,远近闻名,人称吕场,后约定俗成,吕厂遂成村名。

辛翟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北部。阿城镇政府驻地西北2.5公里。北靠夏庄,南邻王庄。西与范海镇庞楼接壤,东与朱楼相连。聚落呈不规则形。乡村公路自北向南直通齐(河)南(乐)公路。

据考,清末,翟姓由本县翟庄迁此建村,并建窑烧砖。为使后代不忘老家,又因是新建村庄,故命村名为新翟庄。后讹为辛霍庄。

刘楼

位于阳谷县城东北部,阿城镇政府驻地西北1.5公里。北靠夏堂。南邻林庄。西与吕场隔运河相望。东与古河相连,聚落呈长方形。乡村公路从村中自北向南通齐(河)南(乐)公路。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张姓从山西迁此定居。在运河桥闸旁建村名下闸。刘姓从山西迁至闸南建村叫刘庄。后刘庄逐淅富裕。盖楼房一座,下闸和刘庄合并时改名为刘楼。年阳谷县抗日民主政府在本村宣告成立,齐南峰任县长。

古河

位于阳谷县城东北部,阿城镇政府驻地北3公里。北靠东阿县大赵村。南邻林庄,西与刘楼接壤,东与东阿县吕营相连。聚落呈正方形。

据考,明初。张姓从山西洪洞迁居古运河东建村,称张庄。后因运河治理不善淤积出一块平地。继杨、王两姓迁此定居,均处古代运河之畔。经商议。以古河命村名。

王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北部。阿城镇政府驻地西北1.5公里。北邻辛翟庄,南邻南翟,西与范海镇熬盐厂相连,东与吕场毗邻,聚落呈长方形。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王姓由山西洪洞迁此立村,以姓命村名为王庄。

大洼李

位于阳谷县城东北部,阿城镇政府驻地西3.5公里。北靠范海镇庞楼,南邻董庄,西与范海镇郭辛庄接壤。东与小洼里相连。聚落呈长方形。有乡村公路从村中自北向南通齐(河)南(乐)公路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李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因地势低洼。习称洼里,后约定俗成,遂成村名。本村东部亦有一洼里,因此村较大。故称大洼里。后讹为大洼李。

董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北部,阿城镇政府驻地西3.5公里。北靠大洼里。南隔齐(河)南(乐)公路与齐店相望。西与范海镇乔楼相连,东与小洼里接壤。聚落呈长方形。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李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多数居民以卖皮袄为生,习称皮袄董。约定成俗,成为村名。后认为不雅。遂更村名为董庄。

岳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北部。阿城镇政府驻地西1公里。北隔齐(河)南(乐)公路与吕场相望,南邻韩海。西与南翟庄接壤,东与小城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岳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以姓命村名为岳庄。

南翟

位于阳谷县城东北部。阿城镇政府驻地西1.5公里。北隔齐(河)南C乐)公路与吕场相望,南邻韩海。西隔齐(河)南(乐)公路与小洼李接壤。东与岳庄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清末,翟姓由张秋镇翟庄迁移此地建村,因处老家之北。南望不忘故乡,故取村名为南翟。

小城

位于阳谷县城东北部。阿城镇政府驻地西里许。北隔齐(河)南(乐)公路与与林庄相望,东南邻阿城,西与岳庄接壤。聚落呈长方形。有乡村公路从村中自东向西通齐(河)南(乐)公路。

据考,此村昔日位于京杭运河西岸,与阿城镇隔河相望,是个小航运码头。来往商客较多,面积小于阿城,群众谓之小城,后约定成俗,遂成村名。

韩海

位于阳谷县城东北部。阿城镇政府驻地西南I.5公里。北靠南翟,南邻马湾,西隔齐(河)南(乐)公路与董庄相望,东与阿城相连。聚落呈长方形。有乡村公路从村中自东向西通齐(河)南(乐)公路。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韩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因位于运河西岸,地势低洼。每逢雨季,大面积积水,汪洋似海。故命村名为韩海。村东有一乡村公路,自南向北通齐(河)南(乐)公路。

齐店

位于阳谷县城东北部。阿城镇政府驻地西4公里。北隔齐(河)南(乐)公路与董庄相望,南邻李庄,西与范海镇东齐接壤,东与马湾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考,明永乐七年(年),齐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因处交通要道,当时有七家居民以开店为生,来往行人和附近居民皆称这里为齐家店。后形成村名,简称齐店。

李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北部。阿城镇政府驻地西南3公里。北靠齐店,南邻吴庄,西与范海镇东齐接壤。东与马湾毗邻,聚落呈正方形。有乡村公路由村中自南向北迥齐(河)南(乐)公路。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李娃从山西洪洞迁此建村。以姓命村名为李庄。

马湾

位于阳谷县城东北部,阿城镇政府驻地西南3公里。北隔齐(河)南(乐)公路与小洼李相望,南邻小王庄。西与齐店接壤,东与韩春相连,聚落呈圆形。

据〈马氏族谱〉记载。明洪武初年。马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因此处位于京杭运河一个拐弯处,故命村名为马湾。

小洼李

位于阳谷县城东北部,阿城镇政府驻地西2.5公里。北靠王庄,南瓜齐(河)南C乐)公路与马湾相望,西与大洼李接壤。东与南租相连。聚落呈长方形,乡村公路由村中自西向东通齐(河)南(乐)公路。

据考,明洪武初年,李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因地势低洼。村庄较小,又处大洼李之东,故命村名为小洼李。

吴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北部。阿城镇政府驻地西南4公里e北靠李庄。南邻宋庄,西与范海镇孙楼接壤。东与京杭运河相连,聚落呈正方形。有乡村公路从村中自南向北通齐(河)南(乐)公路。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吴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以姓命村名为吴家庄。后简称吴庄。

常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北部,阿城镇政府驻地西南5公里。北靠吴庄,南邻张秋镇孟楼,西与范海镇尤楼相邻,东与宋庄相连。聚落呈正方形。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常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以姓命村名为常庄。

宋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北部,阿城镇政府驻地西南4公里。北靠吴庄。南邻张秋镇上闸。西与常庄接壤,东与小王庄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宋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以姓命村名为宋庄。

刘什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北部,阿城镇政府驻地南4公里。北与阿城隔运河相望,南邻东堤,西与赵店接壤,东与金堤相连。聚落呈正方形。乡村公路自南向北通镇政府驻地。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刘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定居,有一个叫刘四的人。精明强干,乐善好施。村民为感其德,命村名为刘四庄。后子孙认为此村名不雅,改“四”为“什”,逐更村名为刘什庄。

赵店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阿城镇政府驻地西南4.5公里。北隔运河与韩海相望,南邻张秋镇王营,西与张秋镇袁庄接壤,东与颜营相连,聚落呈不规则形。

据考,明初,赵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因靠交通要道。在道旁开一店铺,买卖兴隆,人称赵家店。后形成聚落,赵店遂成村名。清朝雍正年间(-年).此村一美女被进入宫为妃。皇帝降旨于此修筑宫殿召见大臣,村民感幸,更村名为召殿。但美女未进宫而亡,宫殿未修而止,召殿复为赵店。现杜西有清代娘娘庙和娘娘坟,村南有清雍正年间吏部左侍郎张今璜居处遗址。现为前、后赵店两村。

颜营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阿城镇政府驻地南5公里。北靠赵店,南邻金堤。西与张秋镇王营接壤,东与东堤相连,聚落呈正方形。

据考,本村系唐朝建村,始称安营,因此地驻军头领姓安而得名。明初洪武年间,颜姓迁此定居后,以姓更村名为颜营。此村为原济北县县长颜华的故里。颜华年生。年参加中国共产产党。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中共东阿县委组织部长、中共张秋县委组织部长、济宁市委宣传部长、济北县县长、县大队长。年蒙冤去世,后予平反。

东堤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阿城镇政府驻地南5公里。北靠刘什庄,南邻金堤,西与颜营接壤。东与陶城埠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清末立村,居民皆为颜营人。时金堤不断决口.颜营时常被淹,居民为躲水灾,纷纷去庄东堤上临时建舍,称为堤上。年,堤上人口渐多,形成聚落。遂定村名为东堤。意为处老家颜营之东堤上。

陶塘埠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阿城镇政府驻地东南5.5公里。北靠东阿县路庄,南邻台前县张庄,西与刘什庄接壤。东与东平县黄庄隔河相望。聚落呈菱形

春秋时卫邑,名桃邱。汉为桃城。清末称桃城埠。〈左传〉云:“台桓公十年秋,公会卫侯于桃邱,弗遇。”〈山东通志载:“桃邱故城在东阿县旧城西南五十里,春秋卫邑,桓公十年会卫侯于桃邱,今为陶城镇。”汉刘邦封刘裹为桃安侯,桃安侯在此建城。易名桃城。清光绪六年(年).开凿运河新道,此地处于运河黄河交汇口,商贾云集,物阜民丰,亦称商埠。桃城埠之名由此始。此村曾有陶姓定居。今有陶林遗址。后桃字讹音为陶,称陶城埠。由于聚落不断扩大,现以街道所处位置分成东、西、中、后四铺,为四个村委会。

赞赏

长按







































治白癜风
北京治疗白癜风费一般是多少钱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