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白癜风患者 http://m.39.net/pf/a_7251888.html 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上,聊城确实做过国都,并且还是两次为都。一次是在春秋时期,曾为诸侯国邢国之都。另外一次则是在隋朝灭亡、天下纷争之时,隋朝大将宇文化及杀死隋炀帝和秦孝王之子杨浩,即帝位改国号许后,曾盘踞聊城,定聊城为都。那么,聊城两次成为国都,是在什么样的历史环境下形成的呢?日前,记者对相关人士进行了采访。春秋时为邢国新都东昌府区文体局副局长吴金锋说,根据他阅读的各种史书来看,在春秋中期,原来在河北境内的邢国(位于今河北邢台),于公元前年遭到盘踞在西北方狄人的进攻。这次被攻伐,邢国得到了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的帮助。当时,齐国国王齐桓公以及大臣管仲立刻派兵援救邢国,在齐国的帮助下,邢国这次没有亡国。但是到了公元前年,狄人再次攻邢国。齐桓公联合其他几个小国再次来救邢国,但他们到达时,邢国已被狄人攻破。国都被攻破的邢国国君叔颜在随从的保护下,逃到了齐国军营求救。齐桓公当时答应帮助叔颜复国,但邢国的旧都被狄人焚毁。都城内的百姓四散逃离,大部分逃到了夷仪(今聊城)。于是,齐桓公就在夷仪帮叔颜重新修建了城池,同时在此处为邢国修建了宗庙。邢国就此建都夷仪。记者经过查阅历史文献,发现吴金锋所讲述的这些内容,在《春秋》、《左传》及《管子》中都有记载。据《春秋》记载:“僖公元年(公元前年)齐师、宋师、曹师次于聂北,救邢。夏六月,邢迁于夷仪。”对于这段历史,《左传》中的记载是:“狄人攻邢。邢人溃。师遂逐狄人,具邢器用而迁之,师无私焉。夏,邢迁于夷仪,诸侯城之。”而《后汉书·郡国志三》称东郡聊城县为“夷仪”。此外,清代学者马宗琏的《春秋左传补注》中也曾明确指出“夷仪”就是聊城。学者杨虎军著的《两周“夷仪”考》同样认为“夷仪”是邢国所迁的新都,位于现在的聊城。除了正史之外,冯梦龙的小说《东周列国志》中对邢国迁都聊城的事情也有详细阐述。邢国迁都夷仪,是聊城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一诸侯国的国都,虽然是一小国的国都,但是确确实实存在过。隋朝末为许国之都目前居住在古城区的叶簪传老先生是聊城文化界知名人士,他自幼熟读史书。叶簪传说,他曾经在《资治通鉴》上看到,在隋朝灭亡、唐朝尚未实现统一时,聊城曾是隋朝大将宇文化及所建许国的都城。但是,由于宇文化及弑君篡位的卑劣行径遭到历代史学家的鄙视,在编纂历史的时候,往往都不承认他所建立的许国,因此,聊城曾是许国的国都很少有人知道。对于这段历史,宋朝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中是这样记载的:“大业十四年(公元年)化及发动叛乱,缢杀炀帝,立秦孝王之子杨浩为帝。不久叹曰:‘人生故当死,岂不一日为帝乎!’于是毒杀杨浩,即帝位于魏县,国号许,改元天寿。武德二年(公元年),化及东走聊城,聊城遂成为许国之都。”不论历史学家是否承认天下纷争之时,弑君篡位的宇文化及所建的国家,但它毕竟在历史上存在过。宇文化及最后于聊城被农民起义军窦建德击溃被俘,聊城是宇文化及帝王梦的最后一站,这些都是毋庸置疑的。(赵景立)(来源:-11-2聊城晚报)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