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四字成语来形容自己的工作,朱立杰说,费尽心机、绞尽脑汁都比较贴切。 作为东昌府区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他坦言,在外行人看来,“执行难”只是一个说法,对于执行法官而言,这三个字背后的酸甜苦辣咸,他们最有发言权。 执行法官习惯称一些疑难案件为“骨头案件”,这些案件中,被执行人要么规避执行,要么抗拒执行,人难找,财产难查。 为执行类似案件,执行法官的确是费尽心机,想尽一切办法督促被执行人履行相关义务——就在上周末,区法院执行局筛选出40名失信被执行人,并为他们的手机号码定制了专属铃声。 此举一出,有两名“欠账不还”的老赖第一时间找到执行法官,顺利履行了相关义务。就这样,拖了半年甚至一年时间的执行案件,圆满解决。 事实上,为破解执行难,区法院执行局法官想了很多招数,甚至还添置了一些高科技工具,成效虽说明显,但要从根本上解决执行难,依然还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招数一连串,破解执行难 法院执行工作是司法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离老百姓最近的公平正义。说这话时,朱立杰眉头紧锁,他说,执行法官背负的压力,大多是源于这个原因。 了解这一行的人都清楚地知道一个事实,作为制约法院工作的一大难题,执行难同时也是一大社会性问题,它的成因很复杂,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成因。 为破解执行难,最高院曾密集出台了网络司法拍卖、财产保全、财产调查、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执行款物管理等多个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这无疑为破解执行难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法律依据。 据了解,年至今,区法院执行局发布的失信被执行人名单涉及余人,限制其高消费行为的同时,还联合政府各职能部门,在被执行人乘坐飞机、高铁、住宿、子女就读高消费学校,以及被执行人的从业资格,参与政府招标,企业出口资质,文明单位、个人评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资格审查等方面对其限制。 显而易见,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被执行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 不仅如此,执行法官还采用突然袭击、早起蹲守凌晨行动、夜间执行等非常规执行方法,深入村居,依托当地党委政府和基层组织,对躲避执行的“老赖”进行强制执行。 对此,执行局法官都笑言,每次凌晨行动时,大街上除了环卫工人,就是他们的警车在跑。他们时常开玩笑说,环卫工人清扫的是路面垃圾,而他们清除的是失信被执行人的心灵垃圾。 当然,为全力保障执行,执行局还添置了一些高大上的专用设备,甚至购置无人机、驱狗器助力执行。 对此,执行法官解释说,以往执行干警到达“老赖”住所后,要靠搬梯子和翻墙头才能进屋查找被执行人,遭遇了不少“闭门羹”。无人机助力执行,不仅能及时侦查住所,围堵“老赖”,还能高空监控执行现场,定位指挥,让“老赖”无处可逃。 专属彩铃上线,老赖无处可逃 “你好,你拨打的机主,已被东昌府区人民法院发布为失信被执行人,请督促其尽快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 近日,经与三大电信运营商协调沟通,区法院执行局推出这款执行工作“大杀器”——“老赖专属彩铃”,并对第一批40名失信被执行人的手机设置了这一彩铃。 如果说集中执行行动算是传统执行方式,那么,为“老赖”定制专属彩铃就有点不走寻常路了,毕竟,这是全市法院系统首次用这个招数整治“老赖”。 也就是说,“失信彩铃”一经开通,使用者不能自行取消,唯有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由法院给运营商出具相关手续后才能取消。 这期间,任何人拨打“老赖”的手机号码,都能听到这样的彩铃,它将使失信被执行人的失信行为彻底曝光在全社会的监督之下,形成督促“老赖”履行法律义务的强大社会氛围,促进法院破解“执行难”工作向前推进。 事实也正如他们希望的那样——这段特殊彩铃上线没几天,就有两名失信被执行人主动履行了义务,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讲,就是“设置这个彩铃后,日子没法过了”。 其实,在定制专属彩铃之前,执行法官也曾想了很多办法,加强信用惩戒机制,加大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力度,尽力挤压“老赖”生存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