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瘕风能治疗吗 http://m.39.net/baidianfeng/qzzt/bdfnzhm/ 编按:5日下午离开肇庆,路上浮想联翩。在汕头、深圳、江门三地教会看到了很多、很大变化……给我很多感想、启发、也促我反省。其中,利玛窦神父是我最喜爱的耶稣会传教士之一。30年前的毕业论文就是以他为题。自广东返回后,又开始了忙碌,今晚终于有时间将一些照片传上,并把修订稿与朋友们来分享,还望大家指正及赐教。 今年5月2—5日,笔者应邀随本省十多位神长教友及领导到广东参访考察,为节省,行程安排相当紧凑,从粤东到粤东南,再到粤西,短短4天绕广东走了几乎大半圈,亲身体验和感受到了汕头和江门两座古城深厚的文化韵味及深圳经济特区的现代化气息。 汕头自年开埠,这是“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内的“汕头埠”浓缩图 在江门走过了院士路,才知江门人才辈出;参观了“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才进一步了解了昔日华人华侨的艰辛与伟大。 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内的华工模型 虽然以前笔者曾多次出差或路过广东,但一直没机会去教会历史悠久的江门教会朝圣学习,这次终于有了机会。 说地处南粤的江门教会历史悠久,是因为十六世纪中后叶,两位著名的耶稣会传教士圣方济各·沙勿略神父和利玛窦神父曾先后抵达了今日的江门教区南端的上川岛和北部肇庆,并留有仙花寺遗址。 圣方济各·沙勿略神父 江门市及台山市不但是我国著名的侨乡,而且还与上述两位传教士及中国教会的起源有关。在江门教区南端有两个小岛,一个是距陆地18.15公里的上川岛,另一个是毗邻的下川岛。上川岛因方济各·沙勿略神父于年12月3日客死该岛而名扬四海。 年3月12日,方济各·沙勿略被教宗封为圣人,成为普世传教主保。多年来,小小的上川岛因圣方济各·沙勿略而吸引了无数海内外人士前来朝圣、观光、旅游。 不久前,经国家文物局评审,“方济各·沙勿略墓园——大洲湾遗址”已经入选我国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推荐项目“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首批申遗遗产点名单。 因为目前当地文物部门正在为申遗而全面修缮方济各·沙勿略教堂和墓地等,暂停访客进入教堂举行弥撒及参观,同时也因这次行程太紧,使我们再次错过了登岛朝圣的机会。 虽然遗憾这次无法到上川岛朝圣,但庆幸的是有机会去江门教区的北部肇庆,到昔日利玛窦神父生活、祈祷、传教、工作过的首站之地瞻仰、缅怀、朝圣。位于粤西的肇庆是昔日利玛窦神父进入中国大陆的第一站,可谓中国教会的重要历史发源地。 短短三四天,虽然一天一地,但还是非常高兴有机会深入四地教会,走马观花地大致了解,并与神长教友及朋友相遇,尤其高兴站在肇庆仙花寺遗址上,寻找利玛窦神父昔日的艰辛足迹,重温他为中西文化交流和为福音扎根中华大地及教会本地化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汕头教区龙湖区圣家堂 为此,非常感谢冀粤两省主管部门的联系协调,感谢汕头、深圳、江门和肇庆四地有关部门和南粤省市神长教友们的热情接待、陪同及会面! 深圳莲花山公园缅怀邓公 5月3日下午,我们冒雨到深圳福田区莲花山公园山顶的邓小平雕像前,缅怀这位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重读邓公在年1月26日的讲话:“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的确,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是正确的,充满了希望,也获得了丰收。 年8月,广东省深圳市经济特区正式成立。30多年后,深圳特区发展起来了,与此同时,深圳教会也发展起来了。 年12月25日,深圳教友们在宝安区黄麻布堂庆祝圣诞,并举行开堂仪式。(照片提供:吴纪瑞) 目前,深圳特区教会约有3至5万教友,13位神父在14所教堂或活动场所服务着来自中外各地的教友们。在宝安、安多尼、龙岗、南头、板田、石岩、黄麻布7地已有教会教产;龙华、公明、罗湖、盐田、蛇口、坪山、横岗临时租赁了活动场所。神父们每个主日在教堂或活动场所为教友们举行弥撒。 今日深圳宝安天主堂全新风采 不能忘记的“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 5月5日上午,我们抵达肇庆,下高速后直奔位于肇庆市西江岸边、阅江桥下的利玛窦仙花寺遗址。肇庆市民宗委黄剑雄副局长等已经在江边等候,肇庆市博物馆古塔管理处廖肇云主任立即带领我们参观利玛窦仙花寺遗址、崇禧塔及王泮生祠。 崇禧塔右边为“利玛窦仙花寺遗址” 利玛窦主题展馆和崇禧塔因正在维修,无法入内参观,只能在仙花寺遗址前缅怀利公,并参观王泮生祠及遥望古塔。 崇禧塔是由时任知府王泮兴建于—年(明万历十至十三年)。在该塔即将建成期间,利玛窦神父经过长途跋涉而来到了肇庆,并结识了王泮知府。因着这位开明知府的拨地支持及其宽广胸怀,让利玛窦神父有机会于—年在崇禧塔傍边修建教堂——仙花寺,在此居住、生活、工作、交流、传教达6年之久。 利玛窦神父最早将福音的种子播在了肇庆,肇庆也因此成为16世纪80年代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地点及平台。 年在崇禧塔旁边树立“利玛窦仙花寺遗址”石碑。 年后今天,肇庆没有忘记这位“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年,肇庆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参考史书,在崇禧塔傍边树立“利玛窦仙花寺遗址”石碑。年5月13日,中国内地首座以利玛窦为主题的展览馆在肇庆开馆。 目前,肇庆市有关部门正在崇禧塔旁边,仙花寺遗址一带修建“中西文化交流馆”。 在肇庆市七星岩广场上浮雕中,“东土西儒”描述的就是利玛窦神父与知府王泮的故事。 当然,中国也没有忘记利玛窦神父。他的名字名列在了年修建的中华世纪坛内位对中华文明做出贡献的历史名人之中,而且他是仅有的两名外籍人士之一。 今日社会更需更多像王泮一样开明的基层领导者 年秋,利玛窦来到肇庆,请求知府王泮准许他留在肇庆。思想开明,胸怀宽广,为民为公的王泮慨然在即将完工的崇禧塔旁边的一块地拨给了利玛窦神父用于建堂、客房及居室。王泮为所建西式教堂和洋朋友利玛窦分别起了中西合璧的名字,并题字“仙花寺”和“西来净土”的匾额,以示祝贺。 从此,仙花寺堂等建筑物成为了利玛窦展示西方科技产品,天文(星盘、三棱镜、天体仪、计时用的日晷)、地理(地图、地球仪)、数学(欧几里德《几何原本》)、机械、水利、城市建筑、人物肖像(圣母像)等美术画册、科技和宗教图书、西洋物品的平台。 利玛窦同时开始着手翻译《十诫》、《主的祈祷》、《圣母赞歌》、《教理问答书》,并请同会弟兄撰写《天主实录》等宗教图书,使中国人对西方科学技术及基督信仰有了初步了解。 在看到“以零经度为中央经线”的世界地图后,王泮随请利玛窦为其绘制了以“华夏为中心”的世界上的第一幅中文世界地图,并出资刊行了《山海舆地图》,从此奠定了适合亚太人视野的“太平洋格局”世界地图的基础,并使中国人第一次看到了世界全貌,看到了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开阔了国人的地理视野。(参见拙文《利玛窦文化适应策略的现实意义》) 王泮还派人与利玛窦一起合作在肇庆研制出了中国第一台机械钟,使包括肇庆人在内的中国人首先学到了西方机械钟的制作技术,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在王泮生祠的图片介绍上,称“王泮是接纳西方文化的先驱”,确实当之无愧。王泮离开肇庆后,当地乡绅为感恩和纪念王泮,在崇禧塔西侧建起了一座“山阴王公生祠”。目前,王泮生祠已经修葺一新。 从王泮生祠看崇禧塔 事实上,在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今日,无论为中国还是为世界来说,为各国和各民族及不同信仰的人们合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多么需要更多像王泮一样的开明、务实、具有国际视野的领导者。 利玛窦在肇庆演绎出的多个第一! 抵达肇庆,当地领导见面的第一句话:“欢迎各位莅临中国天主教的第一站——肇庆!” 肇庆仙花寺被称为利玛窦进入中国内陆后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个“平台”。被誉为“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利玛窦神父曾在肇庆仙花寺演绎出过近代多个“中国第一”: 世界上第一幅中文世界地图在仙花寺绘制; 中国第一所西文图书馆在肇庆仙花寺; 中国第一台自鸣钟在肇庆仙花寺制造; 世界第一部中西文辞典在肇庆仙花寺问世; 中文的汉语拼音方案源于肇庆仙花寺; 中西戏剧文化的第一次交流曾在仙花寺展开; 中西合璧的宗教建筑是肇庆仙花寺…… 利玛窦绘《坤舆万国全图》 当然,最早推动“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及中国教会本地化的都是利玛窦神父。早在多年前,从进入肇庆,修建仙花寺,服务中国人,利玛窦就开始思考教会本地化,摸索教会适应社会的策略,并为此奠定了中国教会的发展基础。 在“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的今天,社会和教会都应珍惜利玛窦神父的教会本地化思想贡献及其宝贵经验,也希望人们可以早日有机会这样祈祷:圣利玛窦,为我等祈! 一如其他地方教会一样,南粤教会仍需现代传教者 目前,广东全省教会有35万多教友,所教堂或活动场所,其中汕头最多,有所。改革开放后设立的深圳特区已有14所教堂及活动场所。同时,全省教会有80多位神父,位修女,其中外借14位司铎。 其中,广州教区神父最多,有32位神父,1位执事,8位修士,38位修女。深圳特区外借13位神父,分别来自北京(6)、河北(5)、山东(2);同时,来自山东聊城(4位)与河北献县(4位)及邯郸(6位)三个女修会的14位修女在深圳教会服务。 以利玛窦神父最早抵达和开教的肇庆市及江门教区为例,目前整个肇庆地区约有两三千教友,肇庆城内名。江门全教区的8位神父牧养着大约3万教友。8位司铎,只有2位来自江门本地,其他6位为兄弟教区支援江门的,其中,汕头3位、梅州1位、河北1位、陕西1位。 今日广东是我国人口最多省份,也是全国第一经济大省,深圳则是全国的经济特区,但教友比例远低于总人口。显然,包括江门教区在内的南粤教会需要加强福传力度和力量,同时也需要更多神长,尤其需要司铎多和修道圣召多的兄弟地方教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