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2-17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失业保险金的扣除比例在全国迎来集体下调。据统计,今年以来,21个省市将失业保险总费率由1.5%降至1%,加上之前已经下调的地区,全国31个省市全部将失业保险费率降至1%,一些省市职工到手的工资或有微幅增加。

同时,失业保险金标准正在逐步提高,失业人员有望领到更多的失业金。

今年21个省市下调失业保险费率

今年初,人社部、财政部下发了《关于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有关问题的通知》,从年1月1日起,失业保险总费率为1.5%的省(区、市),可以将总费率降至1%,降低费率的期限执行至年4月30日。

政策出台后,各地相继进入了实施阶段。据统计,今年以来,上海、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浙江、江苏、辽宁、吉林、黑龙江、宁夏、新疆、甘肃、内蒙古、安徽、湖南、福建、贵州、云南、西藏21个省市将失业保险总费率由1.5%降至1%。

除了上述省份,北京、广东、湖北、青海等10个省市至少在年就已经将失业保险费率降至1%。也就是说,全国的失业保险费率都已经调整为1%。由于失业保险费是由企业和职工个人共同承担,各地对于企业和个人缴纳比例的分配略有不同,如天津市规定,企业和个人的缴纳比例均为0.5%,而贵州则分别为0.7%、0.3%。

梳理发现,此次下调失业保险费率,多数地区主要是降低企业缴费费率,但也有不少地区同时下调了个人的缴费比例。

以山东为例,一位月薪一万元的职工,在失业保险费率下调后,个人每个月将少缴20元,在年1月至年4月的14个月间,一共会多出元到个人账户。同时,该名职工所在的单位会减少元的支出。人社部曾表示,此次失业保险费率下调后,预计将为企业降低成本约亿元。

失业保险金标准再提高

失业保险费率下降后,会不会影响失业人员失业金的领取,成为很多人关心的话题。人社部失业保险司负责人表示,降低失业保险费率,绝不会影响失业保险待遇标准,绝不会影响失业保险待遇按时足额发放。

事实上,失业保险费率下降后,失业人员的待遇并没有下降。今年9月底,人社部、财政部发布了《关于调整失业保险金标准的指导意见》,意见表示,各省要在确保基金可持续前提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适当提高失业保障水平,分步实施,循序渐进,逐步将失业保险金标准提高到最低工资标准的90%。

在失业保险金标准逐步提高的同时,各地的最低工资标准也在上涨。由于失业保险金参照最低工资标准,这也就意味着,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失业保险金也会随之增加。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至少有北京、上海、江苏、甘肃等17个地区提高了年最低工资标准。可以预见,上述地区失业人员领取的失业金也将会增加。

人社部的数据显示,年全国每月人均失业保险金为元,年达到元,年均增长10.4%。5年来,共有万人次领到失业保险金。

失业保险金最长能领24个月

虽然绝大多数人都不想失业,但也不能保证人人都可以随时就业。一旦失业,又该怎么领失业金呢?能领多长时间?享受哪些待遇?

根据相关规定,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需要符合3个条件:一是按照规定参加失业保险,所在单位和本人已按照规定履行缴费义务满1年的;二是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三是已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的。

对于领取期限,失业人员失业前所在单位和本人按照规定累计缴费时间满1年不足5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12个月;累计缴费时间满5年不足10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18个月;累计缴费时间10年以上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24个月。

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还可以享受5种待遇:

一是领取失业保险金,用于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

二是继续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基本医疗保险费从失业保险基金中支付,个人无需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

三是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死亡的失业人员,遗属可以根据规定领取丧葬补助金和其供养的配偶、直系亲属的抚恤金;

四是享受职业培训、职业介绍补贴,具体标准由各省级人民政府规定;

五是国务院规定或者批准的与失业保险有关的其他费用。

来源:中新经纬客户端、央视财经

编辑:伊可可

您点一个

本萌编工资涨两毛!

转发再涨三毛哦!

本萌编能不能吃上肉肉

就看各位老板的了

在这里

阅聊城

读人生身边

生活

温度

聊城大众网

新闻-

广告合作:-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正规
全国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